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老子
在古代传说中,存在“三易”的概念,其中《连山》、《归藏》和《周易》最为人所知。《周易》以乾为主,坤为辅,强调阳刚之气主导世界,阴柔之力从属于阳。此种思想符合周朝的治国理念,并被儒家所接纳。然而,黄帝的《归藏》却大不相同,它强调坤为首,提倡以阴柔为主,以静为道,以柔为用。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他治下的时代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安定。在黄帝的末年,功业已成,他彻悟道之本源,回顾伏羲与神农的《易》,并从中获得了原始的象理,试图归纳出万物的本体,于是便命名为《归藏》。正如《归藏》所言,所有事物都应归于其中,象征着万物最终都会归藏在道的怀抱中。
《老子》中的“归藏”思想
老子,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目睹周朝礼乐制度的衰败。他意识到,这套已无法应对天下大事的制度,不足以为民众带来治安。因此,当孔子请教他礼制时,老子仅回应:“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随即,他离开周王室,孤身西行,远离喧嚣。如果说孔子是“从周”的代表,那么老子无疑是“从黄帝”的思想继承者。
老子将黄帝《归藏》的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认为万物最终都归于“道”。“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独立且不易,普遍而无所不在,堪称万物的根源。为了阐明“道”归藏的特性,老子常用水、谷、江海等自然现象做比喻。他常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意味着万物都在“道”中归藏,正如河川汇聚成大海般无处不在。
老子还教导我们要“复归”——回归到最本质、最纯粹的状态。他提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复归于无物”、“复归其明”,这些都是他强调的“回归”之道。他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而“道”正是天地的根源,万物都应归藏其中。
“万物恃‘道’而生,‘道’却不以此为功;万物得‘道’而衣养,‘道’却不为之主;万物归藏于‘道’而不知所主,所以‘道’也叫作大,它无所不包。”这正是老子阐释“道”的思想,即万物因“道”而生,但“道”无所图谋,它包容一切。道的无为,才是最为伟大的行为,它是无形的力量,推动一切的发生和变化。
复归的思想与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的法则,不是阳刚之力,而是阴柔、包容的力量。因此,万物在道中归藏,而治国理政同样需要遵循这种自然的法则。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这意味着,如果统治者能够守住道,万物将会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与安定。若不能坚守“道”,那么仁、义、礼、乐等社会规范就会渐渐丧失,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这种复归的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同样适用于国家治理。老子主张国家应当减少禁忌,放宽法律,让百姓能够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正如他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像“道”一样,保持无为而治的状态,人民自然会恢复本真,社会将自然而然地趋向和谐。
《老子》的阴柔思想
老子不仅继承了《归藏》的“道”的思想,还特别强调阴柔之道。他反对《周易》中阳刚为主的思想,认为阴柔更为根本。他曾说:“弱者,道之用也。”并且借用水的特性来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这说明,水的柔软性使它能够战胜坚硬的物质,因为它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老子认为,柔弱和阴柔的力量才是生命的本源。正如植物生时柔软、脆弱,死后却坚硬枯萎。人活着时皮肤柔软,死后四肢僵硬。他将阴柔之力视为万物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主张弱者以柔克刚,万物都应依道而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
黄老与老子的区别
尽管法家学者如慎到、田骈等受黄老思想影响,提出了一些与黄老相关的治国理论,但他们与老子的思想体系并不完全相同。黄老学派强调法制,主张通过法律与制度来治理国家,而老子则更加侧重无为而治,主张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保持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慎到等法家学者认为,治理者应通过严格的法令来约束民众,而老子则提倡宽容和无为,认为真正的治国者应当保持静默,顺应自然。在老子的理念中,国家的治理应当是通过回归“道”的原则来实现的,而黄老派则更侧重于制度和法制的作用,两者在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