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之死的主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李斯。关于原因,一直有说法认为李斯出于嫉妒韩非子的才华,担心自己在秦始皇面前失宠,最终毒死了韩非子。史书《史记·韩非列传》中记载,秦始皇在读了韩非子的作品后,感慨地表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然而,在李斯和姚贾的陷害下,韩非子被关入监狱。李斯甚至派人送去毒药,迫使韩非子自杀。史记简短的几句话勾画出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给人的印象是李斯因嫉妒而动手害死韩非子。可事实上,司马迁的叙述手法巧妙,隐去了许多关键细节,导致李斯背上了千古冤屈,而真正的凶手其实另有其人。
在《史记》的描述中,李斯因嫉妒韩非子深得秦始皇宠爱,担心自己被排挤,于是心生恶意,陷害毒死了韩非子。历史的另一面是,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在沙丘之变中与赵国合谋,篡改诏书,阻止扶苏继位,支持胡亥上位。由此推断,李斯对韩非子的嫉妒显得更为合理。然而,若李斯真因担心韩非子被重用而下手,为什么他不阻止韩非子进入秦国?事实上,李斯似乎在推动韩非子前往秦国,并安排他面见秦始皇,这一切反而显得有些矛盾。
李斯与韩非子同为荀子的弟子,虽然两人师兄弟关系深厚,但韩非子才华横溢,李斯早已意识到自己无法与韩非子匹敌。毕业后,李斯去秦国展开自己的政治生涯,而韩非子却因未被韩王重用,只能通过写作表达心中的愤懑,创作了《孤愤》和《五蠹》等经典之作。当这些作品流入秦国后,秦始皇深受触动,表示若能与韩非子一同交游,死也无憾。而李斯则在旁补充:“此韩非之所著书也。”显然,韩非子之所以能被秦始皇注意,正是由于李斯背后的推动。
公元前235年,秦国与韩国开战,韩非子虽然一直未能得到重用,但这次他被任命为出使秦国的使者,任务是与秦国进行外交谈判。令人感到荒谬的是,韩非子言辞不清,口吃严重,显然不具备做外交使者的条件。让一个口吃的人担任这样的重要任务,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难道这背后并没有李斯的推动吗?
此外,韩非子的口吃无疑是他的致命弱点,特别是在一个注重口才的时代。而李斯作为一位资深的政治家,拥有极强的执行力,相比之下,韩非子显然缺乏从政经验,更多是理论上的政治思想家。若李斯真如史书记载般嫉妒韩非子,为什么要让他进入秦国呢?李斯的动机似乎并非出于嫉妒,而是希望韩非子成为他的盟友,共同建立一番事业。
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来看,韩非子之死的真相其实复杂得多。韩非子在入秦后,不仅向秦始皇上书《存韩》,劝说他不要灭亡韩国,这与李斯的战略计划背道而驰,导致秦始皇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之后,韩非子又指责姚贾在外交上做得不当,甚至攻击姚贾的背景和为人,这更是引起了姚贾的强烈反应。姚贾不仅要回应韩非子的攻击,还要在秦始皇面前证明自己清白,这无疑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最重要的是,韩非子的行为让秦始皇和姚贾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而秦始皇对背叛和欺骗异常敏感。在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姚贾向秦始皇建议,必须除掉韩非子,以此来捍卫自己的清白,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韩非子因此被处死。可以看出,虽然李斯在其中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但最终的杀手,实际上是姚贾,背后的真正推手则是秦始皇。
综上所述,《史记》和《战国策》对于韩非子之死的记载各有侧重。从合理性角度来看,《战国策》的记载显然更加可信。史记中的一些情节更像是历史的传闻,缺乏更深入的解释和细节,特别是秦始皇在李斯毒死韩非子后才表示后悔,听起来更像是虚构的情节,而不是严谨的历史事实。而《战国策》则对事件的描述更为详细,揭示了韩非子因言辞激烈、与秦始皇战略不符,最终被秦始皇和姚贾所排除。
在这一过程中,李斯的角色复杂,既不是单纯的嫉妒者,也并非纯粹的阴谋家。可以推测,李斯最初确实希望通过引荐韩非子入秦,建立起师兄弟的政治联盟,但韩非子的行为让这个计划走向了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