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为何被称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提供了一种解释:“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其中“土德”是五德之一,代表大地的德行,强调与黄色的联系。然而,这一解释显得有些牵强。首先,除了黄帝,五帝中的其他四位帝王与颜色并无明显联系,五德相胜的理论似乎无法自圆其说;其次,五德相胜的学说出自战国末期的邹衍,而在春秋晚期的文献中,“黄帝”一名早已出现;最后,秦汉时期皇帝的衣饰并未特别推崇黄色,民间也未盛行黄的风俗。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至秦汉时期,中国的主流文化崇尚的色彩多是黑色或红色。因此,“黄帝”这一称号中所谓的“土德之瑞”解释,实际上是后人附会五德相胜学的产物,无法准确反映黄帝名字的本义。
那么,黄帝的名字到底意味着什么?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或许更接近事实。甲骨文中的“帝”字,字形模仿了用于祭祀的木架祭台,象征祭天或祭祖的仪式。根据卜辞记载,商朝的统治者在生前称“王”或“我”,死后才被尊称为“帝”。直到周朝以后,“帝”这一称谓才逐渐淡出日常称呼,通常改称“王”或“天子”。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帝”字逐渐含有大功德之意,我们开始看到“黄帝”与“尧帝”这样的称呼。经过秦始皇的统一,帝字最终演变成了“天下之主”的代名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呼。因此,“黄帝”中的“帝”字很可能是周朝文人添加的,原本黄帝这个名字或许单纯是指某个名为“黄”的杰出人物或部落。
甲骨文中的“黄”字由“大”和“口”构成,代表着站立的人,而“口”或“田”的象征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玉器的佩戴或腹部的膨胀有关。但在《诗经》与《礼记》等古代文献中,“黄”字常被解释为“玉佩”的象征。事实上,古代有一个字“璜”,本意为半月形的玉器,它与“黄”有一定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示颜色的“黄”字逐渐借用了代表玉佩的意义,因此,“黄”字最初的含义可能是佩戴玉器的人或佩戴玉器的事物。
从字形、文献以及颜色词的转变逻辑来看,“黄”字的本义可能是指佩玉之人,或佩戴玉器的物品。而值得注意的是,黄帝的名字和玉器有着密切的关联。《古史记载》指出,“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金为兵,禹以铜铁为兵”。虽然玉器被作为兵器使用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玉石本身坚硬,确实能作为兵器,陕西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制兵器,虽然这些玉器不一定是真正用于战斗的兵器,但它们作为祭祀用具的功能,仍然印证了文献中所描述的情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的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兵器和礼器,到后来的“君子佩玉”象征,玉器的社会功能转变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有记载:“威仪之制,三代同之。五霸迭兴,战兵不息。佩非战器,韨非兵旗。于是解去韨佩,留其系璲,以为章表。”这段记载表明,古人认为,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佩带的石制武器逐渐被圆形的圭璋取代,最终演变为身份象征的玉器。这一过程符合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规律。
为何玉器逐渐成为身份标志?这可能与黄帝的创新密切相关。传说黄帝最早设计了带子来束缚衣服,而这种带子上通常佩戴玉器。因此,黄帝创立的佩玉制度可能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成为了一种新的统治方式。黄帝最初以玉为兵,战胜炎帝和蚩尤后,他从先进技术中汲取灵感,将玉器转变为标志身份的璜玉,这一转变极有可能是在黄帝及其部落的数代首领努力下完成的。从甲骨文的“黄”字到史料的记载,黄帝的名字反映了部落对玉器的独特使用方式,最终使“黄帝”成为象征着佩玉与权力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