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是一座天然良港,而且和威海卫隔海相望,正好一北一南扼守渤海湾的入口,堪称京畿重地的门户。因此从1880年起,李鸿章就开始在旅顺口修筑炮台,想把这里建设成为海防要塞。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到甲午战争前夕,旅顺口已经修建了大量的炮台工事。其中旅顺港入口处的海岸炮台已经基本修建完成,而守卫旅顺口背后陆路的陆路炮台则尚未完全完工。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又临时修建了一些掩体和临时炮台,这才基本把旅顺口的后路防御工事修建完毕。
然而如此坚固的工事最后却没发挥太大作用,日军在攻打旅顺口时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旅顺口轻易失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守军中新兵太多,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旅顺口的驻军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四川提督宋庆的毅军,共有9营1哨,负责守卫陆路炮台。另一个是亲庆军,共有步队6营和马小队8棚,由总兵张光前和黄仕林统领,守卫旅顺口东西两岸的海岸炮台。毅军和亲庆军加起来,大约有9000人。
此外在旅顺后路大连湾的各炮台,还有刘盛休的铭军11营2哨4480人。这样算起来,旅顺一带的驻军总数大约有1万3千多人。
虽说这些兵马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守卫炮台,不能用于机动,旅顺口真的遭到攻击的话,机动兵力有些不足,但是考虑到战时可以从其他地方抽调一些部队来临时加强,这个问题倒也不算太严重。
然而甲午战争爆发前后,为了应对前线的紧张局势,李鸿章不得不将驻守旅顺后路的宋庆的毅军和驻守大连湾的铭军大部,都先后调走。
为了填补空白,李鸿章将正定镇总兵徐邦道的拱卫军(下属步队3营、马队1营、炮队1营)、临元稹总兵姜桂题的桂字军(下属步队3营半)和记名提督程允和的和字军(下属步队3营半)调到旅顺口一线,又命留守大连湾的铭军分统赵怀业以6哨留守部队为基础,扩编为6营6哨的怀字军。
此后随着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旅顺口的局势日益紧张,为了加强守备力量,李鸿章又命记名提督卫汝成率步队5营和部分马队,从海路增援旅顺。张光前和黄仕林也各扩编1营,姜桂题和程允和各扩编半个营。
这样在旅顺、大连一线,清军的总兵力达到了32营6哨,大约1万6千人,单纯从数量上来说,倒是比原来还增加了一些,似乎也不少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前李鸿章不仅从旅顺、大连抽调部队去增援前线,天津等地的部队也都被抽调了大部分,早就无兵可调,只能临时扩编。
而此时清政府还没有建立起预备役制度,战时扩军都是靠临时招募,所以增援旅顺的徐邦道、姜桂题、程允和、卫汝成各个部队,大部分都是新招募的士兵。
比如说徐邦道拱卫军的3营步队、1营马队、1营炮队共计有2150人,只有马队1营(150人)和2哨炮兵(200人)是老部队,其他都是新招募的,2150人中倒有1800人是新兵。而姜桂题、程允和、卫汝成的部队更糟糕,除了部分军官外其他都是新兵。张光前、黄仕林、赵怀业等在当地扩编的部队,也大多如此。
这么一来1万6千清军中,老兵不到5千,剩下的全部是新兵。这些新兵此前大多连枪炮都没见过,组建没多久就仓促上阵,训练严重不足,勉强会开枪而已,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且清军中分守各炮台的,就有6、7千人,剩下的部队又分散在金州、大连湾、旅顺口三处,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