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考察团来延安时,最好由张冲来率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团结,而绝不容许任何行为破坏这一团结!坚决拒绝康泽及任何叛徒进入延安,蓄意破坏分子也应被拒之门外!
毛泽东在致辞中提到:如果两党不团结,国家将面临灭亡的危机。他强调,若要抵抗日本,拯救中国,首先必须实现国内的团结。
考察团成员拍摄的144张珍贵照片,揭示了当年盛大的欢迎大会场面。首次公开的1937年延安鼓楼大街及其周边小街巷的全景,带我们回到那个历史时刻。童小鹏拍摄的18张照片,生动记录了考察团在延安的所见所闻。
1937年5月14日,毛泽东与张闻天、秦邦宪、朱德等人通过电报向周恩来表态:同意南京国民政府派遣考察团来延安,但必须力争由张冲率领,并且此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团结,绝不能有任何不利于团结的行为。他特别强调,坚决反对康泽及其他叛徒进入延安,甚至蓄意破坏团结的人也不能被接纳。
这一电报的起因源自1937年4月底,周恩来前往西安与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等进行合作谈判时,出现了一次意外插曲:国共合作的大局虽然得到确认,然而国民党方面依然希望进一步探查中共在合作中的诚意,并且想了解红军的实力。在此背景下,顾祝同和张冲正式向周恩来提出派遣视察团到边区进行考察。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蒋介石的批准,顾祝同和张冲开始筹划这一行动。周恩来立即将此情况上报中央,并迅速将问题反馈给毛泽东。毛泽东根据中央的讨论起草了这一致电,明确表态此行是考察而非视察,并具体规定了哪些人可以来,哪些人必须被拒绝。
毛泽东特别提到的张冲是谁呢?为什么会特别欢迎张冲,而坚决排斥康泽?
张冲,浙江人,学识渊博。他在多所学校接受教育,且早期参与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活动。被捕入狱后,他于1929年出狱,返回南京并因其才智被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赏识,随后成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关键人物。张冲以雷厉风行的作风,主持过一系列政治行动,包括策划了“伍豪事件”来陷害共产党。
然而,时局变迁,张冲开始对国共合作产生积极的看法。到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冲成为了国民党与延安及莫斯科间秘密联络的关键人物。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张冲最终在周恩来和毛泽东的支持下,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深知张冲的努力与忠诚,因此在电文中明确表示支持由张冲带领考察团。
而康泽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物。他出生在四川,曾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尤其在组织特务“复兴社”中身负重任,甚至亲自策划了许多残酷的“剿共”行动。他的暴虐行径和对共产党人的迫害,使得他在延安极其不受欢迎,毛泽东对他的坚决排斥可见一斑。
对于国民党派遣的考察团,最终定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考察团”,团员包括涂思宗、邵华等18人。5月23日,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抵达三原县时,受到了彭德怀的热烈欢迎。几天后,考察团到达延安,城墙上挂满了“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等标语,延安的街头巷尾充满了对国共合作的支持。
当晚,毛泽东出席了欢迎晚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强调国共两党的团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他指出,若两党不团结,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毛泽东的讲话充满历史感和使命感,呼吁两党共同合作,携手抗敌。
第二天,延安各机关、群众团体及武装部队五六千人聚集在城门外的大操场,纪念五卅运动,并欢迎考察团。毛泽东发表报告,强调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并表示,只有通过国内的团结,才能打败日本,拯救中国。
考察团的成员李宗山拍摄的144张历史照片,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清晰记录了红军的抗战热情与战斗作风,也展示了毛泽东和中共领导层为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所做出的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