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漕运部院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曾是主管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淮安的漕运管理机构始于隋朝,当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畅通南北,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宋朝在此设江淮转运使,明清时期,漕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便在淮安设置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主要负责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
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间,临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再加上里运河河道宽阔便于船只穿行,这使得淮安在京杭大运河上脱颖而出,成为南北水运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也有了“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的说法。
明清时期,漕运总督权力显赫,官居二品,有的高配至从一品。他们不仅管理漕运,还兼巡抚之职,因此也称漕抚。漕运总督之下,设有理漕参政、巡漕御史、郎中、监兑、理刑、主事等众多官职,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兵达270多人,下辖仓储、造船厂、卫漕兵厂等,总人数共约2万多人,可见当时漕运管理机构的庞大。
来到淮安总督漕运部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大门。如今的大门早已不是当年的全貌,只是一面照壁墙,前面辉煌,后面则是一片苍凉。
那些残破的石柱、地砖似乎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总督漕运部院的衰败与漕运的衰落一样。清朝后期,运河淤塞,河政衰败,再加上铁路、海运等新兴运输方式的兴起,漕运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清光绪三十年,漕运总督及各省粮道等官被裁撤,自此漕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总督漕运部院的毁坏,有很多说法,主要的说法是被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炸毁的,但有说法是解放前后被陆续拆除的。走在遗址公园,依然可以寻见大堂、二堂、大观楼等遗址痕迹,以及各个朝代的文化地层。总督漕运部院正后方还建有一座漕运博物馆,走进去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淮安漕运的历史与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