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性人物,孔子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常常被拿来进行比较,其中最直观的差异之一便是他们各自的作品数量。西方文献中描述,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写作了超过170部著作,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科学、教育、诗歌等几乎所有领域。其作品总字数超过千万字,至今流传下来的约有47部,字数达到约300万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子的作品,数量较为稀少,即便算上《春秋》、《尚书》、《诗经》等书籍,总字数也不过5万左右。
那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能够写出如此庞大的作品,而孔子的作品却显得如此少呢?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信而好古”,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并且期望周王、诸侯和臣民能够各自恪守本分,从而实现天下太平。由于周礼制度本就已经存在,孔子在写作上主张“述而不作”,即更多地是对古代经典的传承与讲述,而非创作新颖的作品。因此,孔子的著作自然较少。如今,能够确认的孔子言论大多来源于《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整理而成的。而《尚书》和《春秋》等经典是否由孔子亲自编撰,尚无确凿证据。
与此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体现了他对知识和真理的强烈追求,尤其在科学领域,他涉猎广泛,研究了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胚胎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更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有着浓厚的写作热情,这使得他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因此,两人在学术追求和写作态度上的不同,成为了他们作品数量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主要教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构成了当时的知识框架。孔子特别专注于“礼与乐”的研究,并且他力求恢复周礼,因此他的学术活动更多是基于已有的传统和制度,这限制了他的创作空间。相比之下,古希腊的贵族教育体系主要依赖《荷马史诗》,内容相对单一,但毕达哥拉斯学派等为学者提供了科学与哲学的知识框架。柏拉图创立的“柏拉图学园”更是推动了哲学与科学的广泛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在柏拉图学园学习了20年,在这里接触到大量知识,并产生了许多疑问,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因此,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所面对的知识体系不同,也是导致两人作品数量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到,中国古人认为“道”是无法被证明的,庄子还曾说过“会心于忘言之境”,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并不强调逻辑推理和辩证论证。因此,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通过简短的言辞表述观点,而不是写长篇大论来证明某一结论。这与西方的雄辩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亚里士多德作为天才学者,受西方逻辑和辩证的影响,自然会写出大量的长篇论著,以便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充分的论证。
孔子一生坎坷,许多时候他都在四处求学或是教书,而在政治上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著作大部分是在周游列国之后完成的,这时他已经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才开始集中精力编写《尚书》等书籍。亚里士多德则与今天的科学家类似,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生物学与实证科学,17岁时进入柏拉图学园,38岁毕业后开始四处游历并结婚。在亚历山大支持下,他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创办学校,并且建立了图书馆。因此,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人生经历上的不同,成为了他们作品数量差异的又一原因。
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载体主要是骨片、金属、石块、竹简、木块、丝帛和陶器。其中,丝帛便于携带,但成本较高;竹简木块虽然成本低,但制造复杂,且不易保存,携带和保管不便,尤其在文字数量增加后,难以承载大量作品。可能孔子并非写不出几百万字,而是因为当时的文字载体限制了他的创作。与此不同,古希腊的文字载体主要是莎草纸或羊皮纸,虽然这些材料也较为昂贵,但它们的文字承载能力要优于竹简木块。亚里士多德的百万字作品,或许正是写在这些载体上。因此,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文字载体不同,也是造成他们作品数量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