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外籍兵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路易十一时期。当时,法国使用了一支由外国人组成的部队,这支部队最初由苏格兰人组成,后来,包括从弗朗索瓦一世到路易十六在内的法国国王,都曾依赖德国和瑞士等地的军团。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正式确立了外籍兵团的雏形,1792年时,法国就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外籍兵团。不过,之前几百年的外籍部队并没有正式的身份,只是一些非本国公民的军人,而法国自己的一些战乱,也导致外籍兵团在一段时间内经历了中断。
直到1831年,法国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外籍兵团。那一年,法国元帅约瑟夫·苏尔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具有正规编制的外籍兵团。最终,国王路易·菲利普批准了这个建议,从而正式建立了法国外籍兵团,并明确规定,只有外国人才可以加入这个兵团。自此,几乎所有法国参加的战争,外籍兵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法国外籍兵团到底是不是雇佣兵呢?答案是否定的。
雇佣兵与正规军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正规的军队拥有明确的编制,且只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法国外籍兵团虽然由外国人组成,但它是法国军队的一部分,服从法国国防部的指挥,其军人也享有与法国本国军人相同的权利和地位。与此不同的是,雇佣兵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他们通常是独立的军事承包商,接受不同国家或组织的雇佣。以“黑水公司”为例,这是一家雇佣兵公司,尽管他们曾与美军合作,但始终没有成为美军正式的一部分。雇佣兵的任务是为金钱而战,完全依赖雇主的需求执行任务,而不受国籍的限制。
根据日内瓦公约,雇佣兵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而法国外籍兵团在多个条款上并不符合这些标准。例如,外籍兵团的成员是为法国服务的,法国在他们眼中即为祖国,因此,外籍兵团与雇佣兵在法律上有明显的区分。
从更细致的角度来看,雇佣兵通常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参与战斗的武装分子,而正规军的士兵则以保家卫国为使命,忠诚和荣誉是他们的出发点。外籍兵团的士兵选择加入,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服役获得法国国籍,这是他们的动机之一。相比之下,雇佣兵的动机是金钱,外籍兵团则是为了身份的转变,而不单单是为了财务收益。
外国人为何选择加入外籍兵团,而不是在本国服役?这一点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很多来自贫困国家的人,选择为法国效力,是希望获得法国的国籍和优厚的社会福利,而不是为了金钱。对于这些人而言,法国是一个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国家,他们通过加入外籍兵团,能够获得法国国籍,进而享受法国内的福利、医疗和教育等优待。
法国国籍的获取方式有很多,但大多数都要求达到一定的条件,包括在法国合法工作、结婚或长时间居住等。然而,外籍兵团提供了一个相对简便的途径,只需在外籍兵团服役满三年,就可以申请法国国籍,甚至在服役期间负伤的士兵,也可以通过服役获得法国国籍。这种方式让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能够通过参军来实现身份的改变,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外籍兵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波兰、拉美地区以及北非和亚洲等国家,这些地方普遍经济较为落后。而法国作为欧洲的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吸引力,因此,许多人愿意加入外籍兵团,通过服役获得法国的居住权和国籍。而对于这些人而言,外籍兵团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此外,法国外籍兵团的成员中,也不乏一些有特殊背景的人。例如,曾经的法国逃犯、重刑犯等,他们通过加入外籍兵团来“洗白”身份,获得法国公民身份。虽然外籍兵团目前会对新兵进行背景调查,但过去也确实存在一些犯罪分子通过这种方式洗清过往罪行。
从这个角度看,外籍兵团的士兵与雇佣兵的动机其实是相似的,他们同样是为了某种形式的“利益”而参与战争。但与雇佣兵不同,外籍兵团的士兵是受法国国家正规军编制管理的,他们为法国效力,最终通过服役获得国籍,享受法国的待遇。因此,尽管外籍兵团有着一些与雇佣兵相似的特点,但其身份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在法律上属于正规军,而非雇佣兵。
最后,一位在俄乌冲突中被击毙的雇佣兵,曾胜光,就是这样一名雇佣兵。他以雇佣兵身份参与战斗,并在赫尔松前线被俄军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