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叛明降清,收复台湾,施琅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
迪丽瓦拉
2025-09-05 11:35:38
0

很多人习惯用“好”和“坏”来评价别人。比如,做了好事的人被视为好人,做了坏事的人则被看作坏人。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和坏人并非如此绝对。事实上,即使是好人,也可能做出坏事,而坏人也有可能做出好事。因此,客观来说,我们不能用“好人”或“坏人”这两个极端词汇来简单定义他人。我们应当根据一个人所做的事来判断他,而非单纯依赖道德标签。历史人物同样适用这一标准。他们的功过是非,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从他们的行为出发去衡量。今天,我们将一起讨论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明末清初的名将施琅。

施琅年轻时曾是明朝福建总兵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部下。明朝灭亡后,南方的许多明朝宗室和遗老纷纷建立了南明政权,其中郑芝龙成为了隆武政权的重要人物之一。1645年七月,隆武政权的首席大学士黄道周带领三千多名士兵出征,意图为朝廷打开局面,并摆脱郑芝龙的控制,施琅被命令随行。然而,黄道周虽然读过一些兵书,却从未真正指挥过军队。他所带的三千士卒也都是临时征募,战斗经验不足。此时,施琅年约二十出头,虽然年轻,但已有相当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一眼看出这支没有经验的队伍根本无法与清朝的正规军对抗,于是提议让黄道周带少量精兵走小路进攻赣州。然而,黄道周低估了施琅的军事见解,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部下,拒绝了他的建议。施琅知道这样不可能取得胜利,为了保命,他悄然返回福建。果不其然,黄道周的部队在与清军交战时瞬间崩溃,黄道周也在被俘后殉国。

随着清军的南下,南明政权的形势愈发艰难。郑芝龙对南明的前景失去信心,最终选择向清朝投降,施琅也因此加入了清军,成为一名清朝将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施琅与另一位降清将领李成栋一同在闽粤一带与南明军作战。1648年,李成栋决定反清复明,施琅被调回福建,成为郑成功的部下,与清军对抗。

1651年,施琅随郑成功进入广东作战。期间,施琅与郑成功在用兵策略上产生了分歧,导致郑成功愤而剥夺了施琅的兵权,将他调回厦门。恰在此时,清军对厦门发动突袭。郑成功的堂叔、负责守卫厦门的郑芝莞指挥失当,导致清军迅速攻占厦门,并劫掠了郑氏家族在厦门的巨额财富。施琅虽只带着六十余名亲兵,却依旧英勇作战,几乎生擒清军主将马得功。郑成功得知后赶忙领兵收复厦门,施琅期望能因自己驻守有功而重新获得兵权,然而郑成功只奖励他白银二百两,还将施琅的副将万礼提拔为总兵,而施琅依旧处于闲职。这让施琅愈加愤怒,二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此时,郑军中有一将领曾德曾隶属于施琅,后来为了前途投靠了郑成功。施琅深感背叛,命人将曾德抓回并斩首。郑成功得知后迅速下令阻止,然而施琅依然执行了处决。郑成功认为施琅擅杀旧将,显然有谋反之心,随即下令抓捕施琅及其家人。施琅被捕后,在亲信的帮助下逃脱。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郑成功,他为此处斩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与弟弟施显。施琅对郑成功充满仇恨,从此决心投靠清朝,并誓要将郑氏一族彻底铲除。

施琅投降清朝后,起初并未得到重用。他深知自己多次易主,难以获得信任,因此保持低调。然而,郑氏家族的命运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后,郑氏集团爆发了内讧。施琅认为,收复台湾并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向清廷提出了相关建议。1664年,清廷派遣施琅出征,攻占了厦门和金门一带。之后,施琅继续向朝廷上疏,建议趁势而上,直接进攻台湾。然而,由于当时清军在水战上的劣势,权臣鳌拜等人认为出海作战过于冒险,施琅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再次处于闲职状态。

直到1682年,清朝已平定“三藩之乱”,全国仅剩台湾岛尚未统一。朝廷内部对收复台湾的共识逐渐形成,施琅也最终获得重用,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六月,施琅率军出征台湾。凭借卓越的指挥能力和清军水师的强大实力,台湾的郑氏军队迅速不敌。郑克塽最终决定投降清朝。1683年8月13日,施琅正式进驻台北,接受郑氏投降。

台湾归属清朝后,朝廷内部对于是否保留台湾存在争议。许多官员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治理成本过高,不值得保留。关键时刻,施琅再次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并多次强调台湾的重要性。最终,康熙帝决定保留台湾,并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此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施琅在此事中的功绩不可忽视。

1696年,施琅去世。这位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终于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子龙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他在长坂坡之战和汉水之战中的...
原创 民... 在民国时期的众多军阀中,最具独特风格的,莫过于直系军阀。那么,为什么直系与其他军阀派系如此不同呢?首...
原创 盘... 岭南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广阔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岛及越南北部等地。居住在这里的百越族,属...
加强文学交流 赓续中俄友好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的记忆和真相...
原创 孩... 叶正明是叶挺将军的次子。自1943年起,他成为了父亲身边生活时间最长、年纪最大的孩子。对于父亲,他有...
原创 诸...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冷静。某次,诸葛亮在城池中防守,他...
原创 赵... 《长平之战》,这场战国时期最为惨烈而又恢宏的战争,是赵括因为盲目自信而大败的悲剧。赵括未曾察觉的陷阱...
曾国藩临终前,李鸿章询问他何人... 《——【·前言·】——》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临终前,李鸿章曾询问他:“何人可堪大用?”这个问...
原创 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而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为了共同抵御外敌,开...
原创 神... 导语:一代奸臣赵高,为何死得那么窝囊?相信很多历史的网友都有所耳闻,不仅仅在《神话》剧情里边有所体现...
原创 赵... 三国时期,赵云屡屡杀敌,但是为何却被认为是二流武将? 这个问题似乎颇为有趣,关羽斩杀的颜良与文丑,是...
原创 看... 好的,以下是您提供的文章重新改写后的版本,尽量保留原意,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01 读书...
原创 民... 中国近代军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袁世凯的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的覆灭后,尽管全国各地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军...
原创 清... 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位剃头匠,他通过自己的刀技将一根冬瓜上的白毛轻松剃去,刀法极其精准,甚...
原创 雍... 高毋庸和李德全这两位历史人物,同样都握有皇宫中的秘密,然而命运却天差地别。高毋庸最终被处死,而李德全...
原创 明... 在中国古代,皇后和皇太后是地位极为尊贵的女性群体。从她们的一生来看,虽然各自的生活和命运有所不同,但...
原创 日... 美版知乎:日本人如何看待二战中的暴行? 在美版知乎上,一位美国网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本人如何...
原创 江... 民国时期正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尽管许多文人和学者受过新式教育,崇尚婚姻自由,但很多人依然难逃包...
原创 晚...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一个人生命的时光总是短暂,转瞬即逝的生活理应留下一些值得铭记的印记,让后人能够回望...
原创 孙... 山东临沂的旧城南部大约1公里的地方,耸立着两座相对的小山岗。东边的山岗被称为金雀山,西边则是银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