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辽沈战役,林总算无遗策,为何会让营口成为一大漏洞?
迪丽瓦拉
2025-09-05 11:35:33
0

1948年10月25日早晨9点,东野发来的一封电报令主席感到有些恼火。

此时,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已接近尾声。锦州已经被东野五大纵队合力攻占,范汉杰的1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长春被东野围困了五个月,郑洞国领导的10万守军最终选择投降;廖耀湘的12万兵团一直死守沈阳,但也被困在辽西,剩下的只是等待被歼灭的命运。

然而,东野发来的这封电报却让主席不太满意。

电报中提到两点:首先,敌军已经占领了营口,但东野在辽南没有主力部队,只有一些地方武装。其次,廖耀湘的第49军先头部队并未回到沈阳,而是转向台安以北,和第8纵队交火,并有可能向营口撤退。

换句话说,廖耀湘若选择撤向营口,东野可能无法阻止他。

这一战略形势极为关键,毕竟已经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一旦这一态势破裂,任何指挥官都会感到愤怒。当天晚上6点,主席亲自拟定了回电,对林总进行了批评:你们事先没有充分评估敌人可能以营口为撤退路线,忽视了对营口的控制,导致了52军在24日占领了营口,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

如果廖耀湘突破封锁,与刘玉章的52军会合,辽沈战役的结果或许会大不相同。

幸运的是,刚刚组建不久的东野第10纵队,在梁兴初的指挥下,以仅2万人的兵力成功挡住了廖耀湘兵团5倍兵力的猛烈攻势,没有让廖耀湘突破黑山、大虎山防线,成功阻止了廖兵团通过海路逃离营口。

尽管如此,东野在围歼廖耀湘时,还是遭遇了刘玉章的挑战。

10月31日,海军司令桂永清派来的几艘登陆艇和1艘商船抵达营口,但由于潮水低,船只无法靠岸,刘玉章在远处焦急等待。而东野第9纵的司令员詹才芳和政委李中权,急于作战,未能等待第7和第8纵的到达,提前发动了进攻。在这场交战中,刘玉章采取了反击措施,给东野第9纵造成了2000余人的伤亡。

11月2日,东野第9纵终于占领了营口,歼灭了敌人1.5万人,但52军依然有1万多人通过海路成功撤退。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第一场双方动员兵力超过百万的大决战,最终以东野的胜利告终,虽然我方付出了7万人的伤亡(其中1.4万人牺牲),但歼灭了47.2万敌军(其中包括5.68万毙伤,32.43万人俘虏,以及9万人起义或投诚)。这场胜利标志着我军从数量的优势迈向了质量的飞跃,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然而,刘玉章率领的52军虽然从东北逃脱,但在接下来的上海战役中,又给三野第10兵团的王牌部队26军和27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尽管华东野战军最终夺取了上海,但刘玉章和52军的残部再度死里逃生。

可以看出,辽沈战役中敌军52军的成功撤退,留下了严重隐患。

尽管如此,主席为辽沈战役量身定制的“关门打狗”战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战略不仅摧毁了坚固的“硬核桃”锦州,还在辽西会战中一举歼灭了廖耀湘兵团,特别是敌军引以为傲的两个主力部队——新1军和新6军。

其实,林总原本有机会彻底歼灭52军,因为52军也是廖耀湘集团的一部分。

辽沈战役开始后,廖耀湘的第九兵团由6个军组成:潘裕昆的“新1军”、龙天武的“新3军”、李涛的“新6军”、郑庭笈的49军、刘玉章的52军,以及向凤武的71军,另外还有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到15万人。

但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廖耀湘被迫组建了“西进兵团”支援锦州,而他在关键时刻留了后手,把刘玉章的52军约3万人留在营口附近。显然,这一安排是为了确保一旦锦州战场出现危机,可以随时退向营口。

但事与愿违,廖耀湘因犹豫不决葬送了自己,而刘玉章的孤注一掷则让他成功逃生。

刘玉章能够从林总指挥的东野百万大军中逃脱,这无疑成为他后半生的吹嘘资本。虽然从营口撤出的仅是52军军部和第25师的1万余人,但为何林总会让营口成为东北战场的一个漏洞呢?

刘玉章在事后将营口比作“敦刻尔克”,这一说法虽然带有夸张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他对这次逃脱的重视。

事实上,营口的撤离并非仅仅由敌军的“幸运”造成,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第一,东野的战略眼光略有欠缺。

林总一贯谨慎,但在营口问题上,他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在长春与锦州的优先攻打问题上,林总倾向于先打靠近北满的长春,而主席则从全局出发,认为先攻锦州有助于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这一差异或许反映了林总与主席在战略眼光上的不同。

林总在战术上的精妙无出其右,然而在一些关键战略决策中,他的眼光不够远见。回顾历史,林总在很多决策上都显得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了整体规划,比如井冈山时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长征四渡赤水时的“尽走弓背路”,抗战时对阵地战与游击战的不同看法等。营口问题,或许就是林总战略眼光略有欠缺的又一体现。

第二,东野的机动兵力不足。

虽然主席选择在东北发动决战,我军在这一战场上的兵力优势相对明显,东野占有100万对敌50万的优势。然而,真正在作战时,林总却发现百万大军并非总能得心应手。东野的兵员结构较为松散,战斗力参差不齐,12个主力纵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分配不均,独立师与主力部队之间的差距也相当明显。

第三,刘玉章的狡诈。

刘玉章作为52军军长,拥有极高的指挥才能。无论是与红军还是日军作战,他都表现得极为果敢,屡次获得胜利。然而,在东北战场的局势变化中,刘玉章变得极为狡猾,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刻采取行动。

第四,东野第9纵的疏忽。

在追击敌52军的过程中,东野第9纵显得有些大意,未能预料到刘玉章会发起反击。尽管第9纵战斗力不弱,但在营口的追歼战中,9纵未能充分准备,被刘玉章用反击战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终52军得以成功撤退。

这场战斗,虽然东野第9纵最终占领了营口并歼敌大部分兵力,但也留下了“失荆州”的遗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同... 在本次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普京曾公开发表过激烈言论,声称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乌克兰这个国家。在深入剖析问题...
原创 满... 在完成了雍正登基这一重大事件以后,邬思道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能选择离开京城。按照道理作为新朝的功臣...
原创 1... 1966年6月1日,中央宣布由北京军区政委李雪峰取代彭真担任北京市委书记,这项任命也使得李雪峰成为大...
原创 此... 一年结束, 又到了合家团聚的时候 。按照民俗传统,进入腊八就是年,老百姓祭灶、包饺子, 糊窗纸,过小...
原创 春...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是兵源不同,春秋时代以前的兵是贵族(士)的兵,只有士族才有资格当兵,春秋时期可能...
原创 楚... 楚怀王是否在法理上高于其他反秦诸侯,不是看灭秦后他被如何尊崇(因为这只是项羽、刘邦的政治手段),而要...
原创 淝... 洛涧大捷后,谢石率晋军主力跟进,渡过洛涧,进逼 淝水 (淮河的一条支流,自南向北在寿阳城北注入淮河)...
原创 古... 在观看古装剧时,你是否曾羡慕那些画面中堆积如山的“银锭”,或是那些主角吃饭、购物时随手抛出的闪闪发光...
原创 赣...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西商人的经济境遇逐渐变得更加严峻,尤其在清朝末期,情况愈发艰难。要理解江西商人经历...
原创 蒋...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迫使蒋介石退守台湾。为了确保自己在台湾的统治稳固,并为儿子蒋经国的接班...
原创 殿...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中国的选拔制度主要依赖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虽然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不小的缺...
原创 国...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位国民党的悍将——胡琏,以及他和家人的一些故事。 胡琏...
原创 洛... 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因梅耶·罗斯柴尔德一代繁衍出五个儿子,这五位子嗣在家族严苛的教育下,成了家族的支...
原创 刘... “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子龙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他在长坂坡之战和汉水之战中的...
原创 民... 在民国时期的众多军阀中,最具独特风格的,莫过于直系军阀。那么,为什么直系与其他军阀派系如此不同呢?首...
原创 盘... 岭南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广阔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岛及越南北部等地。居住在这里的百越族,属...
加强文学交流 赓续中俄友好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的记忆和真相...
原创 孩... 叶正明是叶挺将军的次子。自1943年起,他成为了父亲身边生活时间最长、年纪最大的孩子。对于父亲,他有...
原创 诸...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冷静。某次,诸葛亮在城池中防守,他...
原创 赵... 《长平之战》,这场战国时期最为惨烈而又恢宏的战争,是赵括因为盲目自信而大败的悲剧。赵括未曾察觉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