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之难是唐德宗李适执政期间发生的最大一场国家动乱,它不仅波及了唐朝北方,还让刚刚从安史之乱中稍微恢复过来的唐朝再次陷入危机。这场动乱的后半部分是泾源兵变,而这一事件则成为了整个动乱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泾源兵变起源于朝廷派遣泾源军去中原平定四镇之乱的任务。泾源军在长安附近发动兵变,迅速攻占了长安城,拥立了太尉朱泚称帝。唐德宗李适因此被迫离开长安,逃亡到奉天,但却陷入了叛军的围攻之中,国家的局势岌岌可危。对于这一兵变的讨论,后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本章将依据史料,深入剖析兵变的根本原因。
据唐朝史书记载,泾源兵变的起因是泾源军对朝廷给予的赏赐不满,士兵们因此爆发了反抗,最终演变为攻占长安的兵变。发生时正是四镇之乱战况最为激烈的时刻,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兵叛乱,并联合了朱滔、王武俊等河北藩镇自立为王,这导致唐朝大片领土沦陷,唐军形势十分危急。为平定叛乱,李适命令各州地方军支援中原战场,并任命哥舒翰之子哥舒曜为淮西招讨副使,讨伐李希烈。哥舒曜到达中原后,初期获得一些胜利,但后来遭遇失败,被李希烈大军围困在襄阳城内,最终只能向朝廷求援。
李适在接到消息后,决定重新调整中原战局,并指示泾源军前去襄阳增援。于是,泾源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五千名泾源军出发,先到长安汇合,然后再前往襄阳。然而,在长安,泾源军的士兵要求朝廷给予丰厚的赏赐,而负责犒赏的京兆尹王翃仅仅送来了粗茶淡饭,士兵们因此愤怒不已,甚至有一部分人打算立即回军。姚令言安慰士兵们,称如果能行进至洛阳,朝廷一定会有丰厚的奖励,但士兵们并不相信,反而将姚令言绑架。李适得知此事后,迅速派人送来了价值二十车的布帛,并派普王与学士姜公辅前去安抚。然而,他们刚出宫门,就传来了长安城被攻破的消息,李适因此不得不放弃长安,仓皇逃命。
在叛军占领长安之后,他们开始大肆劫掠,逼迫太尉朱泚登基为帝,并进入含元殿,代表唐朝的政治中心。许多原本在长安的朝廷大臣纷纷投向朱泚的阵营,泾源的大将张廷芝和段诚谏也带领部队前来归顺。朱泚的伪政权逐步形成。随后,朱泚在宣政殿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秦”,年号“应天”,并大封百官,将侄子朱遂立为皇太子,任命朱滔为冀王,太尉、尚书令和皇太弟。朱泚不仅开始大规模清洗唐朝宗室,甚至亲自带兵追杀李适,前往奉天。在奉天,李适陷入了数万叛军的围攻,局势十分危急,最终不得不召集各地的军队来勤王。
从历史记载来看,泾源兵变似乎是一起偶然事件,主要是由于京兆尹王翃克扣犒赏,导致士兵们反抗,最终引发了这场动乱。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存在着必然性,反映了唐朝内部军队之间利益的不平衡,特别是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的矛盾。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朝廷加强了对中央军的支持,削弱了地方藩镇的财政配给,反而大幅提升了中央神策军的待遇。泾源军驻守在边疆,生活环境极为艰苦,士兵们大多数家境贫困。为了支援中原战场,士兵们离乡背井,要求朝廷提供更多军饷,这使得他们与长安的权贵阶层发生了矛盾。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泾源兵变是多种因素碰撞的结果。虽然其中有偶然的因素,但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偶发事件。从唐朝历史的演变来看,从田承嗣之乱到四镇之乱,再到泾源兵变的发生,其间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逐渐将唐朝推向动乱的深渊。泾源兵变的最大受益者朱泚,似乎早就有预谋,并非单纯因为士兵们的逼迫而发动叛乱。
在兵变发生前,有几个关键事件需要特别关注,这些事件表明朱泚与泾源兵变之间并非偶然,且朱泚并非仅仅是被兵变士兵推举的帝王。首先,在泾源副将刘文喜叛乱时,泾源军曾提出要将泾源节度使李怀光替换为朱泚,而朱泚当时担任凤翔尹,负责平乱。朱泚有过多次指挥泾源军的经历,并且曾在多个岗位上协调过各节度使军队的作战,这使得他与泾源军有着较深的联系。朱泚在泾源军内部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刘文喜叛乱时,泾源军要求让朱泚接任节度使,这显示出朱泚对军心的掌控。
此外,在泾源兵变发生后,姚令言作为泾源节度使,带领士兵攻入长安并最终拥立朱泚称帝,这一切显然并非偶然。根据古代兵变的常规,军队通常会拥立主要的军事长官。然而,在这次事件中,姚令言没有成为帝王,而是主动支持朱泚,这一行为不容忽视。如果泾源军仅仅是因财务问题爆发矛盾,他们会选择有更高声望的将领,而不是朱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