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年底,楚国在基本控制了江汉平原一带的诸国之后,开始进一步北上与齐国争夺霸权,并加强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为此,楚国连续三年对齐国的盟友郑国发动进攻,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依托比齐国更接近郑国的地理优势,楚国的伐郑行动轮番展开,既能避免与实力强大的齐国直接冲突,又巧妙地掌握了出兵与撤军的时机,取得了战术上的巧妙平衡。
楚国这些挑衅与\"挖墙脚\"的行为激怒了身为\"诸侯霸主\"的齐桓公。尽管齐国实力强大,齐桓公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或理由,来发动大规模的反击。即便如此,齐桓公心中对楚国的敌意和反感愈发强烈,尤其是在楚国多次借道蔡国对郑国用兵的背景下。蔡国原本是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但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已经转而与楚国建立了亲密关系。与此同时,郑国国君郑文公几乎考虑与楚国议和、背弃与齐国的盟约,这一系列举动让齐桓公对蔡国的愤怒和失望更为加剧。
齐桓公此时意识到,若能够重新控制蔡国,使其重新回到齐国主导的中原诸侯联盟阵营,便能有效遏制楚国的北上之势,保护齐国的南方安全。这不仅对齐国有利,对于其他中原诸侯如郑国、陈国等而言,也会增加新的盟友,强化抵挡楚国压力的力量。但问题是,齐桓公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来发动对蔡国的战争,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来武力解决问题。毕竟,在当时的中原,诸侯国之间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礼制与道义,不能像楚国那样以武力为主要手段。
为此,齐桓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既能借机教训蔡国,又能试探蔡国是否完全倒向楚国。事情的起因还得追溯到齐桓公的早年。为了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曾与蔡国进行联姻,当时蔡国为了讨好齐桓公,主动提出联姻请求。齐桓公也配合了这一提议,从蔡国迎娶了蔡哀侯的女儿蔡姬,并立她为侯夫人。这个联姻让齐国与蔡国建立了盟友关系,并通过礼制和道义上的约定巩固了两国的亲密联系。
蔡姬年轻活泼,深得齐桓公宠爱。她的性格也十分调皮,时常做出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举动。在齐桓公的宠溺下,这些举动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越发放肆。周惠王二十年,楚国第三次伐郑时,齐桓公在一次与蔡姬的船上游玩中,蔡姬为了取乐故意摇晃船只,戏弄齐桓公。由于齐桓公年事已高,且不擅水性,面对蔡姬的胡闹,他惊慌失措,几乎要从船上掉下去,脸色苍白。蔡姬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兴奋地加剧了摇船的幅度,直到她自己玩得尽兴才停下。齐桓公因为害怕和愤怒,决定惩戒蔡姬。
恰好,此时蔡国的亲附行为也让齐桓公抓住了机会。他将蔡姬以\"刁蛮任性、不敬国君\"为由严厉斥责,命她返回蔡国反思自己的行为。此举一方面是出于个人怒气,另一方面也是齐桓公想要借此观察蔡国的反应,试探其是否真心靠近楚国。如果蔡穆侯表现得谨慎小心,迅速派人道歉并教导妹妹悔过,那么齐国就能确定蔡国依然心存忌惮,不会背叛。相反,如果蔡穆侯对此事态度轻描淡写,齐桓公就能认定蔡国可能在与齐国的关系上开始疏远,甚至向楚国靠拢。
然而,蔡穆侯做出了令齐桓公震惊的回应。蔡姬哭诉自己被齐桓公斥责后,竟然没有得到任何处罚,反而在蔡穆侯的决定下被迅速改嫁。尽管历史记载并未详细说明蔡姬改嫁的对象,但按照当时的局势,很有可能蔡姬改嫁的就是楚成王。齐桓公对此暴怒不已,因为这一行为不仅公开羞辱了自己,也摧毁了两国通过联姻建立的联盟关系。于是,齐桓公决心出兵讨伐蔡国,但他找到了一个更为“体面”的理由:蔡国背叛盟约,投靠楚国,且积极支持楚国攻伐郑国。
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便以“遏制楚国北上、讨伐蔡国背盟”为名,率领齐军南下,集结了郑、鲁、宋、陈、卫、曹、许等齐国的盟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地进攻蔡国。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蔡国早已不复当年的强盛,迅速土崩瓦解,蔡穆侯在混乱中仓皇出逃。齐军攻占蔡城后,顺势继续南行,向楚国边境挺进,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楚成王面对强敌毫不示弱,立即召集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并派出使者与齐桓公交涉。此时,楚使以“风马牛不相及”的言辞回应齐国的责问,态度强硬且充满挑战。管仲作为齐国的代表,回答时毫不退让,言辞之间暗藏威胁,表示齐国的行动是为了捍卫天子的尊严与周王室的权益。虽然双方口水战不断,但齐桓公决定继续以武力施压,联军驻扎在楚国边境,等待接下来的行动。
在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中,齐国与楚国的较量愈发紧张,战争的硝烟似乎已经悄然弥漫在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