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能灭掉六国,真是因为武力天下第一吗?
迪丽瓦拉
2025-09-05 13:07:13
0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与我们对古代中国的理解相差不大呢?这其实源于在许多历史时期,尤其是王朝的鼎盛时期,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的文官更专注于权谋斗争与谈判,常常看到的是各方的权力博弈。然而,在王朝末期,我们才能目睹鲜血淋漓的战斗场面,尽管如此,即便在这种紧要关头,仍然强调着“大义”和“天命”这样的理念。

但战国时代却截然不同。在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充满了好战的气息。只要有机会,国家便会毫不犹豫地发动侵略,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声誉如何。简而言之,就是:“你太弱了,我有兴趣了,咱们打一场吧!”

或许正是由于这段历史过于血腥和残酷,后来的史学家常常对其进行美化。比如,他们解释为这是一段人人都争先恐后追求的大争之世,是历史特殊时期的一部分,因此好战也无可厚非。又比如,大家认为小国寡民的生活压抑、困难,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谁能统一国家呢?自然需要各国展开激烈的竞争。

此外,学术界当时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未来该采用什么样的治国方略?各国心里都没有清晰的方向,于是便借助战争来寻求解答。通过这些解释,战国历史仿佛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性意义,尤其是由于秦国最终获得了胜利,六国的抗争故事便成了后世传颂的英雄史诗。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当地理条件允许,且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大一统便是必然的结果。这种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某一位或某几位人物的行为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某个学派或多个学派的意见而有所动摇。换句话说,尽管某些观点强调大一统不应为,但一旦条件成熟,中华大地必将统一。至于欧洲,尽管生产力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地缘的特殊性,它的多国局面始终无法形成类似中国的统一格局。

理解了中华大一统的必然性,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战国历史,会发现其背后的逻辑更加清晰。战国时期的人们虽然未曾学过唯物主义,但他们显然能够感受到:曾经征服一个小国可能费时费力,而现在似乎变得容易了;曾经需要在战略上建立缓冲区,而现在似乎已无关紧要。这种变化让他们的侵略欲望变得愈加强烈,激烈的兼并战争随之展开。

正因为这种冲动的存在,每个国家都似乎拥有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气魄。在这一时期,楚国灭掉了越国,齐国吞并了宋国,韩国击败了郑国,赵国吞并了中山国。而秦国试图吞并六国,其他国家同样也有了这种想法,关键在于谁的实力更强。经过一轮激烈的较量后,局势立即分化为两极。一方在战争中占据了上风,便希望趁势而上,一鼓作气地消灭其他国家;而另一方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则寻求结盟,先共同抵抗对方,再图恢复自身。

然而,正如任何政治联盟一样,这种抱团行为也往往是各怀鬼胎。比如赵国欺负燕国,燕国便向齐国寻求支持,然而齐国自身也有吞并燕国的野心。每个国家都在考虑如何通过打败邻国,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实力,最终形成足够强大的国家来战胜其他对手。这也是所有战国国家共同的战略意图。

我们常说博弈的复杂性,而在战国时期,最复杂的博弈无疑是多方博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便描绘了晋国的三家分晋。晋国的智氏曾一度强盛,但赵、魏、韩联合起来,一举将其灭掉。之后,赵魏韩三国也开始了内斗,魏国崛起后,秦、楚、赵、齐四国联手将魏国打败;楚国崛起后,同样遭遇秦、齐、魏、赵的四国联手打击;齐国崛起后,秦、赵、魏、韩、燕等五国联合起来将齐国打垮。而最终,秦国的强大也未能免于东方六国的合力抗击,曾一度被压制在函谷关外。

这一切实际上是兼并战的第二轮、第三轮乃至第N轮的演变过程。每个国家都渴望成为最后的胜者,但谁能最终获胜,却仍然没有人能够预测。这使得局势不断回归到“天下均势”的局面,然而,地理上的优势却开始显现出来。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拳王与几个略逊于他的对手对战,结果可以预见拳王必定败下阵来。但如果战斗发生在复杂的地形中,拳王便可以依靠地形优势灵活作战,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如果其他对手无法一举击败拳王,他们就可能转而削弱彼此,为下一轮的决战做好准备。

实际上,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就类似这一情形。在秦始皇正式发动决战之前,秦国经历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是长平之战。此后,秦国开始从其他国家的内斗中寻找机会,当一个国家因内乱而元气大伤时,秦国便迅速出击,捡了便宜便撤回。同时,秦国还不断收买其他国家的重要人物,像赵国的郭开等,甚至安抚其他强国如齐国。可以说,秦国的崛起,除了靠武力,也靠的是策略和谋略。

总而言之,后世读史的最大收获或许就是,真正能终结乱世的,往往不是最强的武力,而是最具战略眼光和地理优势的国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魏... 卫国,原本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常常成为齐国等大国联姻的对象,足见其一度的显赫...
原创 朱... 纵观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迁都历程,大部分的迁都趋势都是由北向南的。最初的都城设立在今天的西安一带,尤...
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今日谈) 80年前的伟大胜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带给世人恒久的启迪:光明必将驱散黑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原创 南... 梁武帝萧衍,是史上著名的前明而后昏、晚节不保的君主。在刚当上皇帝时,他积极总结南齐灭亡的教训,并善于...
原创 一... 前言: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六月初九日,正在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广荆州的...
原创 贵... 贵州,被湖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湖南六个省份给包围成一个内陆省。 六个省份中,除了湖北,其它五...
原创 从... 史料中关于董璜的记载极为简略,正是因为这一笔带过,反而突显了这一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后汉书·董卓列...
原创 康...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登基称帝,至1912年溥仪退位,中国古代历史中曾涌现出超过四百位帝王。在这些...
原创 说... 杨林,字虎臣,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也是隋炀帝杨广的叔叔。他的封号是“铁肩靠山王”,并且担任了“天下都...
原创 深... 深挖长平之战背后的秘密! 长平之战算是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一次战争了,不仅仅是持续时间之长,更在于双方...
原创 曹... 时间:公元192年,东汉献帝初平三年 交战双方:东汉 南匈奴、黑山联军 指挥: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 南...
原创 自... 常言道,枪杆子里出政权。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任何国家政权若想长久立足,都需要得到军队的捍卫与支持。苏...
原创 苏... 有朋友曾询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曾有一位重要的政客,他的名字是米高扬。米高扬不仅...
原创 开... 在之前的文章《王明和博古在党史上都是化名,张闻天(洛甫)为什么是本名?》中,我提到了一位在新中国历史...
原创 同... 在本次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普京曾公开发表过激烈言论,声称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乌克兰这个国家。在深入剖析问题...
原创 满... 在完成了雍正登基这一重大事件以后,邬思道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能选择离开京城。按照道理作为新朝的功臣...
原创 1... 1966年6月1日,中央宣布由北京军区政委李雪峰取代彭真担任北京市委书记,这项任命也使得李雪峰成为大...
原创 此... 一年结束, 又到了合家团聚的时候 。按照民俗传统,进入腊八就是年,老百姓祭灶、包饺子, 糊窗纸,过小...
原创 春...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是兵源不同,春秋时代以前的兵是贵族(士)的兵,只有士族才有资格当兵,春秋时期可能...
原创 楚... 楚怀王是否在法理上高于其他反秦诸侯,不是看灭秦后他被如何尊崇(因为这只是项羽、刘邦的政治手段),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