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六年(公元254年),魏国的皇帝曹芳被他的权臣司马师罢黜。起初,司马师计划将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推举为新皇,但由于郭太后认为曹据的辈分不合,她坚持选择高贵乡公曹髦作为新的皇帝。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乃是东海王曹霖的亲生儿子,这一选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于是,年轻的曹髦被突然推到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魏国的第四位皇帝。然而,曹髦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帝王之一,不仅因为他的短暂统治,更因为他最终遭到了臣子的谋杀,这个悲惨的结局让人不禁唏嘘。
不久之后,司马师因眼疾去世,临终前,他将权力移交给了他的弟弟司马昭。司马昭上任后,权力愈发集中,气焰也愈加嚣张,对曹髦 prácticamente 视若无物。曹髦曾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显示出他对这一切的不满和抵抗。
曹髦不甘心沦为司马昭的傀儡,心生反抗之念,集结宫中的一些奴仆,筹备讨伐司马昭。然而,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则秘密策划,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最终让曹髦遭到杀害。即便在被杀的前夕,曹髦实际上有过一次翻身的机会,企图一举铲除司马昭,然则,他的计划被司马昭及时识破,因此未能得逞。可以说,司马昭的智略非同一般。
俗话说,机会难得,机不可失。正元二年(255年),即曹髦即位的第二年,正是一个关键的时刻。那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联合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氏的统治,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历史上的淮南三叛之一。司马师对此事高度重视,亲自出征平叛。经过几番厮杀,毌丘俭战死,文钦则逃往东吴投降。尽管司马师声势浩大地取得了胜利,但他也因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文钦之子文鸯突然袭击了司马师的主营,令对方猝不及防。司马师受到骤然攻击,惊慌之下,竟然眼球崩裂,痛苦不堪地死去。临终前,他召唤了司马昭,请他接替自己的职务,以确保权力平稳交接。一位历史记载者在《三国志》中提到:司马景王在许昌去世,二月丁巳,任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将军,掌管尚书事务。
司马师去世的消息传来后,曹髦异常欢欣鼓舞,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良机,随即决心铲除司马昭、重新夺回权力。因此,曹髦下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而让尚书傅嘏领军回京。实际上,这意味着他希望在傅嘏的带领下迅速进行政变,而一旦军队回归,整个局面便可以彻底改写。
然而,司马昭非但聪明,而且始终保持警惕。他察觉到了曹髦的意图,迅速做出反应,亲自带领军队返回京师,牢牢掌握住了军权,无论曹髦有何企图,都无法动摇他的地位。当司马昭率军回到洛阳时,曹髦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已然泡汤,立刻放弃了政变的想法,只能追随权势的潮流,任命当时的卫将军司马昭为大将军,并负责尚书事务。
根据《晋书》的记载,景帝去世,天子命帝镇守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返回京师。曹髦最终以司马昭为大将军,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力体系,而曹髦失去了唯一一次翻身自救的机会,命运的齿轮在司马昭的操控下转动,导致了他日后愈加悲惨的结局。
下一篇:书法与政治的双重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