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雉掌握了整个朝廷的实权。公元前180年,当吕雉病重之时,她依然没有忘记加固吕家在朝中的地位,因此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负责指挥北军,而吕产则统领南军。同年八月一日,吕雉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并与汉高祖合葬在长陵。
吕雉去世后,齐王刘襄在外发难,内有陈平和周勃支持,刘家诸王纷纷联合起来,发动了对吕氏家族的全面清洗,导致吕家的一切成员,无论男女,无论年幼年长,都被一一斩杀。吕氏势力彻底覆灭后,大臣们认为吕雉所立的少帝刘弘以及另外两位刘盈的庶子并非刘邦的亲生骨肉,因此决定先废除刘弘,随后将其杀害,迎立刘邦的长子刘恒继位。刘恒当时被封为代王,因此即位后成为汉文帝。由此,问题来了,为什么陈平和周勃选择了刘恒作为新帝呢?
一、刘恒是刘邦在世时的长子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刘恒是其中的第四个。前面三位兄长大多早逝。刘邦的庶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建立了齐国,公元前201年刘肥去世。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在公元前202年被立为太子,16岁时继位成为汉惠帝。然而,在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刘盈去世,时年只有23岁。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在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被吕后毒死。随着刘恒作为刘邦在世的长子,继承皇位的顺理成章。根据长幼有序的原则,选择刘恒作为继任皇帝,无论从血统还是名分上都是最合适的。
二、刘恒的母亲薄姬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后或太后的家族往往拥有强大的权势,进而对朝政产生巨大影响。而吕后正是凭借其家族的势力,架空了后宫的皇帝,干预朝政。吕后去世时,她将黄金赐给了各位诸侯,并安排吕家成员担任重要职位,极大地扩展了吕家的权力,导致朝中大臣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在选择新的皇帝时,陈平、周勃等人首先考虑的就是皇帝的母亲,必须确保她没有强大的外家势力。刘恒的母亲薄姬,出身低微,原为魏王魏豹的妾。魏豹战败后,薄姬被俘,送入宫中成为织布女。刘邦见薄姬容貌姣好,便纳她为妾,但她一直没有受到宠幸。薄姬并未拥有任何强大的家族背景,这为拥立刘恒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无论如何,刘恒背后都没有可能操控朝政的势力。
三、刘恒宽厚仁慈,声望极好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了代地的陈豨叛乱后,册立了八岁的刘恒为代王,封地在晋阳(今太原)。在接管代地的十五年间,刘恒秉承着恭俭节约、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使代地繁荣昌盛,民众对他充满敬意。与此同时,刘恒培养出了谨慎稳重的性格,这为他日后应对功臣问题以及治国理政奠定了良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刘恒一直以孝顺著称,在《二十四孝》中,他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