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光年间,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里,有一个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家境十分贫困的放牛娃,依靠帮别人放牛为生,在他12岁那年,父亲病逝。
13岁的他开始独自在外流浪闯荡,先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后来在杭州的钱庄也当过学徒。从打扫卫生,侍候别人等杂役干了整整三年,三年为期一到,掌柜的看他勤劳、踏实,就让他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
由于掌柜没有后代继承自己的一身本事,所以他被杭州钱庄掌柜收为学徒,被当做亲衣钵传人来对待。掌柜临终前,认同他的为人处世,于是把钱庄交给他给。此后他依靠这个钱庄,当作发展资金,得以起步。
几十年后,成为中国晚清近代有名的红顶商人,成为近代徽商的代表,他就是—胡雪岩。
在所有人看来,胡雪岩主要是得到了两个人的赏识而扶摇直上,成为近代商业大亨。
第一个赏识他的是他的好友:
王有龄,此人
官至
巡抚
、后来当过一品大臣,后来有民间传说,王有龄早年当官曾经受过胡雪岩的帮扶,所以才对后来胡雪岩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1848年,胡雪岩刚刚结识了王有龄,当时的王有龄只不过是候补的浙江盐大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盐库大使全称盐运司库大使,只不过是正八品官,属于杂职官之一,且不说他还是候补官员,地位更加低了。
有坊间传闻,当时的胡雪岩挪借了钱庄的500两银钱帮助王有龄补实官位,因为此事被赶出钱庄,所以对王有龄有大恩。
这件事虽然是野史,不足为信。但我认为是有史可依的。
我们要了解,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买官卖官”现象已经达到了一个疯狂的状态,就连最高统治者都明码标价的贩卖官职,后期慈禧太后更是把这种行为成为了国家的常态,放在那个年代并不稀奇。
在1851年,王有龄担任湖州知府一职,不久之后就调任杭州知府。而在王有龄任湖州知府期间,当时的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公库,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以此变现,再解交浙江省“藩库”,从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空手套白狼,接着又说服浙江巡抚黄宗汉入股开办药店,在各路运粮人员中安排承接供药业务,将药店快速发展起来,这其中当然就有王有龄的帮助了,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嘛。
后来,王有龄又升任职浙江巡抚,(清代的巡抚相对于现在来说,就是省长或者省委书记)权利已然不可小觑。而王有龄感恩图报,鼎力相助胡雪岩,这才有了后世鼎鼎大名的“阜康钱庄”。
在这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职位越来越高,胡雪岩的生意自然也越做越大,除主营钱庄之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
这当中,王有龄的帮助可是太多了,实在是胡雪岩早期的贵人之一。
命运多舛,在1861年11月,太平军攻打杭州时,到了年底,杭州城被太平天国攻破,王有龄因为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胡雪岩的至交好友,他的政治助力,至此戛然而止。
而在这之后,胡雪岩又遇到了第二个赏识他的官员,就是历史有名的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1860年,是发生了著名的庚申之变。(
庚申之变是指
1860年发生的火烧圆明园、皇帝出逃、京师被占,卖国条约签订等等实乃中国人“闻所未闻之惨剧”,而不忍直称的中国士人即以“庚申之变”来代称1860年这一系列事件)
而庚申之变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州的时候,胡雪岩从上海运来军火、粮食来接济清朝军队,因此被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军队,创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时,胡雪岩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在胡雪岩备受欢迎时,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
可以说,胡雪岩的前半生遇到了王有龄,让他开始为自己的事业保存实力。后半生遇到了左宗棠,让他的商业帝国露出峥嵘,荣誉加身。
可是,历朝历代,富可敌国的商人哪个会有好下场,比如吕不韦,范蠡,再到明朝沈万山,都落得了一个什么下场。
历史是无情的,在1883年11月,顺天府尹毕道远等上《阜康商号关闭现将号伙讯究各折片》,告知朝廷京城阜康银号倒闭的消息。
1883年11月28日,朝廷又下旨,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
1883年12月6日,朝廷又下旨让当时的闽浙总督的何璟,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准备抵债。
最终在1884年2月3日,朝廷下旨催促左宗棠加紧清理。左宗棠派人去查封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商号等,并向朝廷奏报。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岩也在贫恨交加中离开了世界。
一切荣华富贵,都像是一时的烟花,烟花散尽的时候,留下的只不过是一地的废墟而已。
我是猎古思今,欢迎大家关注,点赞。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