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尚书府
康熙四十三年,宁海州发生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人因饥荒丧命。然而,当地官员却只报喜不报忧,试图掩盖灾难的惨痛。李永绍应康熙帝之命,前往江浙一带视察。在回京的途中,他顺道回到故乡,目睹了遍地的饿殍,情形令人心碎。目睹惨状后,李永绍深感痛惜,他放下了温和的作风,不畏权贵,写下了《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上奏请旨救灾。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哀叹与悲伤,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无比关注,这份情感深深打动了康熙帝,最终,康熙帝决定批准他的请求。
李永绍的《约山亭诗稿》里,时常能看到他对民生的深切忧虑,无论是做官还是退休后,他始终关心百姓疾苦,深知“风也忧,雨也忧”的道理。常读他诗篇,不禁感叹,这位尚书一生始终秉持着为民请命的初心,正如他在《甲申叹》里所写:“编氓谁愿雨过犁,雨涨南河没地皮;莫道皇天连岁暖,人间尚有苦无衣;旱魃肆灾气正豪,万民盼盼望天高”。
久闻莱山解甲庄有座尚书府,作为崇尚尚书文化的人,我迫不及待地前来一探究竟。
“尚”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史记索隐》曾提到:“尚,上也,言久远也。”《辞源》解释为“舜尚见帝”,意味着“上”或“高”。它还带有尊卑之意,古人如尧高高在上,舜则谦卑在下。除此之外,“尚”还可解作崇尚、推崇。在儒家思想中,孔子选取像尧、舜这样的帝王言论,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象征,以弘扬道德、德治思想。《尚书》被视为“上之书”,它记录了帝王的言行,承载了治国理政的智慧。
《尚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史之一,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德治”的思想。作为一项官职,尚书最初只是负责收发文书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扩展,甚至能够对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权进行监督。到了汉代,尚书台成为了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随着历史的推进,尚书的职能逐渐从管理文书扩展至处理国家大政,甚至成为清朝时期掌握重权的一品大官。
李永绍正是这样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尚书,他担任官职多年,始终以民生为重,力求为百姓做实事。康熙五年,百官一同祭祀先神,祈愿农田丰收。那时,康熙帝在田间亲自扶犁,询问谁能牵牛,李永绍挺身而出,稳稳地牵起了牛鼻子。康熙十分高兴,赐给他那头牛。李永绍回家后,乡亲们知道牛是皇帝赐予的,皆不敢轻易对待。牛儿因无人约束,天天四处游荡,损害了不少庄稼,百姓心中虽有怨言,却不敢表达。李永绍得知后,迅速处置了牛,将其杀掉,并向康熙帝禀报,称那头牛因水土不服而死,既解决了百姓的困苦,又避免了自己家族的麻烦。
在康熙四十三年,宁海州遭遇了极度严重的饥荒,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而死。然而,地方官员报喜不报忧,李永绍回乡途中目睹了这一惨状,深感悲痛,立即决定采取行动。他放下中庸之道,不畏权势,亲自撰写《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上奏请求皇帝救灾。康熙帝被其诚挚的情感所打动,最终批准了救灾方案。
李永绍不仅在任期间关心百姓的疾苦,退休后依然心系民生。他时常与家族成员分享“耕读传家”的家风,至今李家子孙仍秉持此家规。李永绍的父亲李初妍时常帮助寒门学子,“永绍”一名便由他所取,寄托了希望他继承祖训的期望。李永绍不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还在清廉治家方面做出了表率。他临终时,叮嘱子孙们务必坚守清白,告诫他们:“嚼断菜根方是官,匪躬报国惟心安。”
清末民初,袁世凯修《清史稿》,试图向李家索要捐款。李子宾(李永绍的裔孙)断然拒绝,称家族有遗训,子孙后代不得用金钱购买虚名。这一拒绝不仅是对修史过程中金钱与权力勾结的坚决反对,也是对家族家风的坚守。
李家百年来有超过200名官员,但从未有一位贪污腐化之人,这与李家坚持的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雍正五年,李永绍告老还乡,雍正皇帝为表敬意,颁发圣旨,拨款在李永绍的故乡兴建尚书府。这座府邸位于辛安河北,围子山下,四幢五开间房屋依次排开,气势雄伟,错落有致。随着岁月流逝,尚书府的规模早已不再,但依然挺拔屹立,成为全市重点保护的廉洁文化项目,几经修缮,依旧保存完好。
门前的梧桐树枝繁叶茂,迎风摇曳,树叶沙沙作响。每当风吹过,仿佛听见先贤的声音回荡。尽管这座房屋可能最终会因岁月的流转而破败,但李家家风与文化,将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