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军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袁世凯的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的覆灭后,尽管全国各地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军阀,依然有几股力量最为强大,其中以奉系、直系、皖系等北洋系的分裂势力最为突出。那么,袁世凯是如何建立北洋军阀的呢?他又是如何在大清末期的混乱局势中脱颖而出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袁世凯及其北洋军的崛起历程。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提到,民国时期的地方军阀根源深植于大清时代。从嘉庆年间为了剿灭白莲教而重启的团练制度,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湘军和淮军等团练性质的地方武装逐渐崛起,清朝已经为地方军阀割据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到了清朝末年,当大清与八国联军开战时,湘军和淮军势力控制的省份甚至敢公然违抗朝廷命令,拒绝与列强作战。而袁世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壮大。
1895年,甲午战争后大清败北。
甲午战争后,大清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除了常规的赔款和通商条款外,还要求承认朝鲜独立并割让大岛。这一条约彻底揭示了大清的衰弱,彻底丧失了作为大国的面子。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孙中山开始策划起义,维新派也酝酿变法。大清朝廷意识到自己旧有的军队已难以应对外敌,因此决定重新编练新军。
经过甲午战争,清廷发现,八旗、绿营以及湘军、淮军等团练武装在面对外敌时表现得相当不堪,无法抵挡外国的进攻。因此,他们决定效仿西方,学习新式军备,彻底脱离传统的清军体制。
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尚未结束时,朝廷就已接受李鸿章的建议,邀请德国军事顾问冯·汉纳根,借鉴德国军制进行新军的筹建。时任广西按察使的胡燏棻负责组织新军,并将新军命名为“定武军”,在天津马场进行训练。
可以说,定武军的建立,标志着清朝开始迈向军事现代化的第一步。
袁世凯的崛起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廷调走了胡燏棻,任命袁世凯接手定武军。袁世凯当时年仅36岁。为什么会选他呢?
首先,袁世凯出自官宦世家,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是道光年间的进士,曾参与编练淮军,且与李鸿章关系密切。袁世凯的父亲、养父也都曾在清朝官场中任职,因此他本身便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影响力。
其次,袁世凯不仅年轻有为,还拥有极高的政治眼光。年轻时的他,是维新派的重要成员,曾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这个团体背后有李鸿章的对头翁同龢,且深得张之洞和刘坤一等地方大员的支持。因此,袁世凯不仅在政治上有广泛的支持,也具备了指挥新军的能力。
另外,袁世凯在朝鲜参与编练新军的经验,也为他接任定武军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光绪帝对他非常器重,袁世凯因此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新军的建设严格仿照德国军制,并聘请德国教官进行训练。袁世凯接管后,迅速扩充军力,定武军从最初的几千人,迅速壮大,成为了清朝最为精锐的部队。
北洋军的建立与袁世凯的扩张
随着袁世凯在定武军的成功领导,他进一步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其他地区。特别是在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后,袁世凯统一了京畿地区的军队,并将其命名为“北洋六镇”,这一举措也正式确立了“北洋军”的名称。
北洋六镇的创建不仅加强了袁世凯在北方的军事统治,也为他后来掌握更多的军权打下了基础。此后,袁世凯还将北洋军的影响力扩展到山东、东三省等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军阀势力。
袁世凯的亲信与北洋军的结构
袁世凯的军队,除了亲信外,还包括许多淮军的旧将和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袁世凯的亲信群体包括总统徐世昌、总统曹锟、总统段祺瑞等人,他们与袁世凯有着深厚的个人关系。此外,袁世凯也通过淮军系统的联络,获得了大量来自淮军的将领,如国务总理江朝宗、军务参谋处总参谋雷震春等人。
尽管北洋军在形式上是一支新军,但其本质上依然延续了旧军阀的诸多特点,派系林立,关系错综复杂。
袁世凯的背叛与北洋军的覆灭
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军阀势力,达到了政治权力的巅峰,但他却最终背叛了所有的支持者。他先是背叛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继而背叛了共和主义,甚至不惜通过恢复帝制的手段来延续自己的权力。
袁世凯的背叛最终导致了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覆灭,虽然他一度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但随着他的死亡,北洋军阀也迅速陷入了衰退与解体。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讲述袁世凯如何从崛起到衰亡,以及他背后的北洋军阀势力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走向了巅峰并迅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