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位国民党的悍将——胡琏,以及他和家人的一些故事。
胡琏,生于1907年,出生地位于陕西华州(现在的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北会东方村)。
胡琏的家族在历史上曾是中等地主,但由于经营不善,家里的土地不断被卖掉。到了胡琏出生时,胡家已经穷困潦倒,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尽管家境拮据,胡家毕竟曾是地主,见识较为开阔,因此即便生活困难,胡家依然勉力供养胡琏完成了小学教育。不过,胡琏读到小学毕业时,已经18岁了,家里实在无法再为他支付学费了。
胡琏的父亲十分疼爱他,于是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那就是胡琏的原配妻子吴秀娃。虽然吴家也并不富裕,但比胡家要稍好一些,而吴秀娃也满足于嫁给一位有小学文凭的丈夫。
婚后不久,胡琏便加入了陕西当地军阀冯子明的部队,担任文书一职。那时,军人是高收入的职业,阎锡山特务连的一名排长,年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四川一个拥有百亩土地的地主。然而,胡琏并未满足于在冯子明部队担任文书,他很快得知了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消息,便毅然辞去了文书的职务,准备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吴秀娃为支持丈夫的决定,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嫁妆,凑齐了他的路费。
然而,当胡琏在国民党军中逐步崭露头角,飞黄腾达时,却将原配妻子吴秀娃遗忘在了陕西老家,对她不闻不问,实在是令人失望,显示出胡琏作为丈夫的极大自私。
胡琏顺利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但有人不禁疑问,为什么胡琏仅有小学文凭就能通过黄埔军校的选拔?实际上,这背后有其特殊原因。由于国民政府预见到未来会有北伐之战,因此对北方考生的选拔标准相对宽松,只要考试不交白卷,基本都会被录取。甚至在黄埔一期的考试中,有的考生数学成绩为零,依然没有被淘汰。
1926年,胡琏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国民党部队中逐步晋升,担任了第二十师排长、连长,第十一师第六十一团连长,以及第十八军的营长和团长等职务。胡琏的真正崛起,得益于陈诚的赏识。
胡琏能获得陈诚的青睐,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时,胡琏因为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获得了升任营长的机会,但他并未被派往十一师,而是被调入了陈诚新收编的杂牌部队。陈诚常常采用把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派往这些杂牌部队,逐步将其控制并吞并的手段。让陈诚没想到的是,胡琏竟然拒绝去这些部队担任营长。陈诚很惊讶,找胡琏谈话,问他原因。胡琏坚定地表示,他宁愿留在十一师做兵,也不愿去其他部队当官,因为他深爱十一师。这番话打动了陈诚,从此胡琏被视为心腹,仕途也因此加速发展。
到了1944年底,抗日战争即将接近尾声时,胡琏已经成为陈诚“土木系”核心部队的国民党第十八军军长。
陈诚的“土木系”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核心部队是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而这两个数字的“土”和“木”合起来便形成了“土木”。胡琏能够升任第十八军军长,除了他自身在战场上建立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陈诚的提携和支持。
在解放战争期间,胡琏被评价为“狡如狐,猛如虎”。这虽然有些许自夸的成分,但也不得不承认,胡琏确实在军事上有独到之处。
相比其他国民党将领,胡琏可能没有“猛如虎”的表现,但他“狡如狐”的战略则十分精妙,尤其是在金门战役中,他的战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胡琏的“乌龟战法”使得解放军难以通过机动战术切割胡琏的部队,他的防守极为坚固,而解放军想要围歼他的部队,只有以硬碰硬的方式进行,这对解放军来说显然是一种代价极高的选择。
金门战斗后,胡琏长时间驻守金门,并因此赢得了“金门王”的称号。他的家族在金门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因他为金门民生做出了许多贡献。
胡琏于1977年6月22日因心脏病在台北逝世,享年70岁。
许多资料中提到胡琏与原配吴秀娃离婚,然而根据胡琏留在大陆的侄子的回忆,实际上胡琏并未与吴秀娃离婚。吴秀娃一直住在陕西老家,照顾胡琏的父母。
胡琏与吴秀娃结婚后不久,便受到了团长曾粤汉的赏识。曾粤汉为胡琏介绍了自己的妹妹曾广瑜为妻。胡琏在结婚时没有告诉曾广瑜自己已经有妻子,接受了这段婚事。曾粤汉这个人物在抗战时期也有一些不太光彩的历史,他在战时表现得畏缩不前,甚至因害怕上前线而请求不去战场,最终被郭汝瑰替代。
胡琏与曾广瑜的婚姻是相当和谐的,尽管曾广瑜后来得知胡琏已有妻子,但她并未对胡琏大发雷霆,反而对吴秀娃表示尊重,经常寄送礼物给她。
胡琏与曾广瑜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曾广仙则为胡琏生了四个女儿。胡琏的家庭生活因两位妻子关系亲密而较少争吵。然而,胡琏在解放后长期驻守金门,造成他的儿女在事业上未能有太大成就,只有长子胡之光从美国留学后在台湾科技大学担任教授,但学术上并无突出成就。
胡琏的家族与金门有着深厚的联系,特别是胡琏在金门的良好政绩,使得他家族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声望。
胡琏的孙女胡敏珍目前在金门皇家酒厂担任推广部经理,她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积极参与台湾统一促进党,并公开表示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人心所向。这样的后代,使得胡琏能够在九泉之下感到欣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