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曾询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曾有一位重要的政客,他的名字是米高扬。米高扬不仅仅是赫鲁晓夫的重要支持者,还是米格飞机的设计师——米高扬家族的一员。然而,许多人不禁要问,米高扬为何如此坚定支持赫鲁晓夫,即使在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推翻之后,米高扬依然不遗余力地为赫鲁晓夫辩护,难道他真的是因为私人情感吗?
有朋友让我再次探讨米高扬这个人,翻阅了一些苏联史料后,我对米高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米高扬并不仅仅是一个在赫鲁晓夫时代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政客,他实际上是苏联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很多关键的历史事件都与他息息相关,其中包括他曾访问西柏坡,与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会面。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掌权时期,米高扬在政局的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米高扬出生在亚美尼亚,那个时候,亚美尼亚还处于俄国的版图之内。他的求学经历也颇为独特,年轻时曾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尽管他接受过神学教育,但米高扬并没有对宗教产生过多兴趣,反而参与了当时俄国迅速崛起的布尔什维克运动。米高扬曾公开表示自己从未信仰过任何宗教,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可能投身布尔什维克革命。
后来,米高扬进入了阿塞拜疆的巴库工作。1918年,巴库被布尔什维克占领,而阿塞拜疆和奥斯曼帝国也在试图夺回这座城市。在当时,苏俄的新兴力量无法提供有效援助,米高扬便带领人们转入地下进行斗争。据史料记载,米高扬曾成功地将26名被关押的巴库委员救出。然而,这些被救出的委员们很快就被杀害了,唯一幸存下来的就是米高扬。为什么米高扬能够逃脱呢?苏联当时也对此事产生了疑问,甚至怀疑米高扬曾在敌人面前投降过。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米高扬后来升任苏共中央委员,并且与斯大林一同共事。他在苏联高层的地位一度非常重要,并且曾得到斯大林的青睐。从当时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米高扬曾与斯大林合影,显然他已经是苏联的元老级领导人之一。
谈及米高扬的特点,一个非常显著的方面就是他对赫鲁晓夫的坚定支持。在赫鲁晓夫与贝利亚、马林科夫等人发生激烈权力斗争时,米高扬始终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即便在勃列日涅夫发动“宫廷政变”,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米高扬依然毫不畏惧,敢于在会上为赫鲁晓夫辩护。他曾公开表示,赫鲁晓夫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他的一些政策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不能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可惜当时,苏联高层中只有米高扬一个人支持赫鲁晓夫,无法阻止赫鲁晓夫的下台。
有人认为,米高扬之所以支持赫鲁晓夫,是因为赫鲁晓夫曾在斯大林晚年时救过他。斯大林晚期,曾计划整肃一些苏联高官,而米高扬便在这些被整肃的人员中。然而,斯大林去世后,接替他的是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等人,这些人若上台,必然会延续斯大林的政策,米高扬的地位依然岌岌可危。因此,米高扬坚定支持赫鲁晓夫,与贝利亚、马林科夫等进行权力斗争。
不过,米高扬并不是一个狠心的政治人物。当赫鲁晓夫决定逮捕贝利亚时,米高扬提出应该仅仅解除贝利亚的职务,而不是逮捕他。但出乎米高扬意料,贝利亚最终还是被秘密处决了。从这一点来看,米高扬为人公正且富有同情心,并非仅仅为了私利站队赫鲁晓夫。实际上,如果贝利亚没有死,赫鲁晓夫很难巩固权力,甚至可能没有后来勃列日涅夫发动“篡位”之事。
米高扬一直认为苏联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他在勃列日涅夫崛起时察觉到勃列日涅夫对他产生了敌意,于是主动提出退休,避免与新权力产生冲突。有人说米高扬在关键时刻选择退休,是因为他聪明且审时度势,但事实上,米高扬在退休前仍坚决支持赫鲁晓夫的一些政策。选择退休,实际上是为了大局着想,避免内部的斗争进一步削弱苏联的凝聚力。
从米高扬的生平来看,赫鲁晓夫时期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在赫鲁晓夫执政之前,米高扬只是苏联高层的一个忠实成员,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服务,并执行斯大林的政策。他在苏德战争期间,自己的儿子作为飞行员英勇牺牲,虽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痛,但依然坚守岗位,完成了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赫鲁晓夫执政后,米高扬的支持并非出于私人感情,而是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有利于苏联的建设与发展。米高扬清楚地认识到,继续执行斯大林的一些政策将可能带来新的问题,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则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从米高扬的支持来看,他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苏联的长期发展着想。即便赫鲁晓夫下台,米高扬依然力挺赫鲁晓夫,这也正是他为国家未来考虑的表现。
米高扬深知苏联内部斗争的危险,始终希望避免国家陷入内乱、被西方势力利用。即使在勃列日涅夫逐渐掌握权力后,米高扬也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他来说,维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是最重要的目标。
一些史料后来认为,米高扬提前退休,也与他在“巴库26人事件”中的表现有关。米高扬是否在这一事件中曾被逮捕,如何最终得以幸存,一直是苏联历史上的谜团。这个疑问让米高扬一直遭到怀疑。然而,从他儿子在战争中的牺牲来看,米高扬并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他的性格也不可能掩盖历史的真相。
总体来看,米高扬无疑是苏联历史中的一位非常特别的官员。他坚持原则,虽然没有实权,但始终试图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维护苏联的团结与稳定。如果米高扬能够拥有更多的权力,或许苏联的历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