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意识形态的输出,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电影来塑造和传播资本扩张的“合法性”,以及维护其社会制度的“正当性”。这种输出活动实际上根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的物质生产关系,它背后隐含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力,即通过资本来创造新的财富。资本的扩展与财富的掠夺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必然,而这种行为是为了应对社会内部矛盾与外部危机的转嫁。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早已揭示了其中的逻辑,因此,西方国家通过电影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这种历史的逻辑构成了西方电影意识形态输出的第二层次,即西方电影在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输出行动。
西方国家利用电影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尤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意识形态的输出具有无法避免的历史必然性。由于西方的统治阶级决定了某一历史时代的面貌,因此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施行主导,还会通过思想和文化来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控制和调节着时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使得他们的意识形态成为主流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因此,西方资产阶级便将“普世价值”、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视为“永恒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资产阶级将不再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不能再将自身阶级的生存方式作为一切规律强加给社会。而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改良,西方国家越来越少依赖暴力手段进行压迫,而更多采用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与文化渗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并逐渐将其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旨在巩固西方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掠夺财富。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和英国通过条约和文化援助的方式,将西方电影引入中国,并通过大规模宣传推销这些电影。特别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的文化战略发生转变,政策从聚焦国内及邻近地区,转向更广阔的全球范围,通过电影输出其意识形态,试图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
在美苏冷战对抗的背景下,美国通过亚洲基金会利用电影宣传对东南亚、南亚和东亚等地区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旨在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亚洲提供地缘政治和文化基础,最终打造一个自由世界的文化圈。以上种种行为深刻体现了西方电影宣传战略背后,推动世界西方化的最终目标,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历史必然性。
西方电影意识形态的输出经历了从欧洲少数国家主导,到美国主导的历史进程,其影响力逐步从本土扩展到周边地区,最终蔓延至全球。由于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本文将以中国为例,探讨西方电影意识形态输出的规律性。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度公开放映短片,而在1896年,电影便由欧洲人首先引入中国。自18世纪末起,西班牙人加仑·白克、意大利侨民恩里科·劳罗、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及葡萄牙裔俄国人郝思倍等人,陆续在上海等地建立了影院。这股电影热潮不仅仅局限于上海,还波及到了中国的其他港口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了法国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迅速占领了中国电影市场。自1921年起,好莱坞在中国开设电影办事处,雇佣了大量本土员工以及华裔和留学生从事翻译工作,这大大促进了好莱坞电影的畅销。到了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还利用在中国拍摄外景来进一步促进电影宣传。1920到1940年间,西方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致占据了进口电影总量的80%以上,并且在上海的放映时间也占据了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
此外,美国还通过设立使馆机构收集全球电影市场的情报,为好莱坞电影的国际拓展提供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西方电影通过资本、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具备视听震撼力,电影中渗透的意识形态也变得更加隐蔽。例如,2001年《美国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中提到:“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其中指出,“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以及宗教迷信。”这些指令清晰地表明了通过电影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明确目标。
到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条约协议和贸易法则,推动电影“产业化”和“系列化”战略,将大量西方电影引入中国市场。这一策略给中国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传递资产阶级自由化、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方面,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西方电影意识形态的输出受欢迎程度,与中西方国际关系、战争局势、受众国的国民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尽管美国电影早在1897年就开始在上海的公园上映,但由于法国当时垄断了电影供应,且早期的美国电影未必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因此未能迅速打开市场。部分影片的主题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孝道的强调,因此遭遇排斥。而那些经过精心设计和本土化翻译的电影则更容易受到欢迎。抗日战争期间,美国电影的出口量显著下降,中国片商联合排斥美国电影,政府的进口税收政策也影响了好莱坞影片的放映数量,导致了电影市场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