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相信宿命论,更不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我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的方向由我自己决定,天命不能左右我的选择。我无论是选择成为魔还是仙,都是由我自己决定的。只要我们努力做到最好,就足够了。其实,问题的提法并不完全准确。五丈原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就已经是五丈原,而落凤坡则是在庞统死后才得名。
我们之所以常常认为庞统死于落凤坡,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实际上,这种看法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三顾茅庐时,司马徽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句话为诸葛亮的命运定下了基调,暗示了他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庞统途径落凤坡时,也曾言:“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庞统和诸葛亮的死亡似乎不可避免。
但宿命论并非只在《三国演义》中可见,它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说唐》系列小说就充满了宿命论。在小说中,罗成与秦琼互教武艺之前立下毒誓,若违誓言,罗成将死于万箭穿心,秦琼将日夜吐血而亡。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双方各自保留了一手,最终罗成死于万箭穿心,秦琼死于日夜吐血,命运似乎真的听从了誓言的安排。
然而,《三国演义》仅仅是小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小说的作者往往已经知道历史的结局,因此他们写作时无法改变历史的终局,只能把人物命运和事件的结局归结为宿命。无论罗贯中如何写作,《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和诸葛亮注定会死于各自的战役。罗贯中无法控制结局,却能掌握过程。他作为典型的拥刘反曹派,在描述蜀汉人物的死亡和无法统一天下时,往往将责任归于宿命,给读者一种蜀汉政权不是努力不足,而是宿命所致的感觉。
庞统死于落凤坡,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不过是小说家赋予他们的宿命感,历史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这两位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才子,名气不分上下。流传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法。刘备得到了这两位才子,却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刘备未能称霸天下,并非宿命使然,而是这句话明显夸大了两人能带来改变的力量。庞统和诸葛亮确实是难得的王佐之才,但他们各有所长,诸葛亮偏向政治,而庞统则更擅长军事。两人辅佐刘备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北方一旦统一,便具备了制霸天下的实力。曹操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其他力量合起来也无法匹敌他。因此,即使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两大人才,短期内也无法突破曹操的优势。庞统和诸葛亮能做的,便是尽力加强刘备的势力,等待天下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庞统为刘备提供了三种攻取蜀地的策略。上策是挑选精兵,趁敌人不备,偷袭成都,一举占领整个益州。中策是伪称回荆州,擒杀蜀中大将高沛和杨怀,然后按步就班攻占成都。下策是回到荆州,等待时机再攻益州。刘备认为上策过于冒险,下策过于保守,最终选择了中策。其实上策虽然冒险,但成本较低,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小。后来,邓艾攻蜀时,实际上采用的就是上策的变种。刘备未曾采纳上策,结果却由儿子因上策而失去江山。
刘备集团决定采纳中策后,攻打益州的战争开始顺利进行。刘备军队迅速击败了高沛和杨怀,所到之处几乎无人能敌,一直推进到雒城。刘备在雒城遇到了麻烦,久攻不下。为了加快进攻,庞统亲自率兵攻打,但不幸被敌人的箭矢射中致命,年仅36岁。庞统死后,刘备伤心至极,亲自为他选定墓地,并将庞统的葬地命名为落凤坡。也就是说,庞统之死在先,落凤坡之名在后。《三国演义》则颠倒了这一顺序,先有落凤坡,后有庞统之死,从而为庞统的死增添了一层宿命感。罗贯中巧妙的调整,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一设定,甚至深信不疑。若是参照正史,庞统的死其实与宿命无关。
至于诸葛亮的死,更与宿命无关,反而与过度劳累有一定关系。提起诸葛亮,或许我们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话是对诸葛亮最恰当的描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承担了重任,在蜀汉政权最危急的时刻临危受命,成功稳住了政局。为了完成北伐大计,诸葛亮稳定了内部局势后,开始了北伐。然而,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始终无功而返,最终在五丈原去世。诸葛亮的死在后人看来带有一些宿命色彩,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过劳导致的自然死亡。
诸葛亮去世时年仅54岁,这个年龄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大,但在三国时代却已经算是长寿。相较于许多同代人,诸葛亮活得较为长久,早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寿命。因此,诸葛亮的死亡可以看作是正常的生理衰退。诸葛亮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丞相,他事事亲力亲为,甚至不放过军中琐事。为了确保自己的工作无可挑剔,他常常过度劳累,最终身体不支。诸葛亮的死带有极多的无奈与遗憾,使得后人产生了许多同情。人们宁愿相信诸葛亮死于宿命,这样他们或许能更容易接受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