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甘肃酒泉,寒风刺骨的冬日,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乡政府。他靠近工作人员,声调坚定地说:“同志,我曾是四川苏维埃主席,现在已不再担任了……”
工作人员愣住了,眼中闪过一丝不信:“您说的那位大官?怎么可能,您现在应该早在北京了吧?”
老人依然坚持:“同志,我敢对天发誓,绝无虚言!”
尽管如此,工作人员还是不能相信,老人无奈地转身,摇摇晃晃地朝着自家方向走去……
1985年5月,酒泉地区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前去档案馆查阅关于酒泉市西路军老战士的历史资料。在翻阅中,他们看到一条记录:熊国炳,现名张炳南,曾任西北联邦政府副主席、四川苏维埃主席、红四方面军总后勤部经理处处长、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
这一发现让他们震惊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成员,都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指挥员,像李先念、徐向前等人都在这个班子里。那么,熊国炳为何在历史的洪流中,默默无闻,几乎被遗忘?
熊国炳,原名熊廷南,来自四川通江县熊家湾(今万源市竹峪镇太平村)。由于档案遗失,他的具体出生年份有不同说法,有1893年、1899年、1902年等。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他的父母出身贫苦农民。
熊廷南年少时,家境贫寒,常常上山砍柴、放羊,做些力气活,日子过得艰辛。尽管如此,他家里的经济状况依然无法维持全家人的温饱。
12岁那年,通江一带遭遇灾荒,日子更为艰难。父母无力抚养多个孩子,最后决定将熊廷南过继给万源县竹裕乡熊家坪的熊邦杰夫妇,从此他改名为熊国炳。
熊邦杰一家虽不富裕,但至少比熊廷南的亲生父母要好些,而且夫妻俩一直没有孩子,熊国炳被当作亲生儿子抚养。两年后,他还获得了上学的机会,虽然仅有两年,但这段经历足以让他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
16岁时,养父母为他安排婚事,熊国炳娶了太平山赵紫香为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简单却充实。
然而,命运并未给他们太多时间享受幸福。熊国炳18岁那年,养父母相继去世,夫妻二人因此受到了家族的排斥。无奈之下,熊国炳离开了熊家坪,带着妻子开始了艰难的“野人生活”。
有一次,熊国炳在山中打猎时不小心中了毒箭,毒性迅速蔓延,生命垂危。然而,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将毒箭拔出,强忍剧痛挤出毒血,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
另一回打猎时,他与一只猛虎遭遇,凭借胆略和技巧,他成功将其射杀,乡亲们纷纷称他为“巴山勇士”。
1932年12月的一天,熊国炳在山中救出了一位穿着长衫的“客商”,那人感激涕零,两人因此结为兄弟。这位“客商”名叫李子才,是红军的后勤供应员,从此,熊国炳的命运开始发生了改变,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后,熊国炳积极响应号召,参与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并帮助组织了游击队来支援红军作战,捍卫革命胜利果实。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乡亲们推选他担任竹峪乡赤卫军队长和乡苏维埃主席。
熊国炳虽然只读了几年书,但在那个时代依旧算得上受过教育,因此工作得心应手。正因如此,他的能力引起了张国焘的注意,并得到了提拔。1933年2月,熊国炳被任命为川陕省苏维埃主席,并在随后的选举中连续当选,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主抓根据地建设,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对红四方面军反“围攻”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互助合作”模式。通过组织劳动力帮助贫困户收割、调配农具、种子等,这一模式为苏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军民的粮食供给。
熊国炳的出色表现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但也引来了四川军阀刘湘的敌视,悬赏5万大洋捉拿他。
随着红军长征的开始,敌人的反击愈加猛烈,熊国炳的家人遭受了惨痛的打击。长子和次子被军阀杀害,妻子赵紫香死于流亡之中,亲生父母也遭到酷刑折磨。尽管如此,熊国炳并未被打倒,反而坚定了继续革命的决心。
长征途中,在徐向前的撮合下,熊国炳与红军女战士张庭富结婚。1936年10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熊国炳成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一员,参与西路军的作战。
然而,西路军最终未能成功突破敌人重重包围,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后,在倪家营和梨园口等地惨烈战斗中,熊国炳所在部队几乎弹尽粮绝,最后在祁连山地区结束了悲壮的抗争。
熊国炳在高台失守后被敌人俘虏,经历了非人的折磨。他以“伙夫”的身份坚称自己与红军无关,最终被裕固族头人救出,并通过当地百姓的帮助渐渐恢复体力。然而,马家军很快开始搜捕红军,熊国炳的身份再度暴露,他被迫改名张炳南,最终开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