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5年,年仅35岁的秦庄襄王去世,留下了一个13岁的儿子,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自此被立为秦国的王,虽然他年纪尚轻,在外人眼中不过是个孩童,但对他来说,这个年纪已经无法再天真无忧。他意识到,眼前的权力之蛋糕充满诱惑,自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为了实现梦想,他必须尽早变得强大。
在他刚刚继位时,吕不韦怀抱雄心壮志,见到嬴政年幼,觉得自己的时机到了。吕不韦迅速掌控了整个秦国的政权,不仅如此,他还与嬴政的母亲赵姬结成了婚,逐步取代了嬴政的实际控制权。尽管嬴政表面上称呼吕不韦为“仲父”,但内心却对他充满了愤懑与不满。经过长时间的忍耐,嬴政意识到,自己只能等待一个机会,这一忍便是整整八年,直到他21岁,即将亲政。可当他准备重新掌控权力时,面临的挑战却并没有减少,反而多了一个名叫嫪毐的假父。
嫪毐的出现,使嬴政忍无可忍。赵姬给他找了太多的“父亲”,这让嬴政深感羞辱,决定彻底摆脱这一切。终于,在举行亲政典礼之后,嬴政展开了反击。他没想到的是,嫪毐比他更急切,在典礼上率兵攻入宫廷,试图篡权。然而,嫪毐最终兵败被杀,嬴政借此机会一举铲除吕不韦和赵姬的势力,彻底掌握了秦国的政权。
此时的嬴政风光无限,光芒四射,不仅彻底清除了政敌,后来的他更是逐个击破六国,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秦帝国。他从秦王晋升为秦始皇,成为万世景仰的伟大人物。然而,尽管他达到了顶峰,他却没有停下脚步。秦始皇多次巡游各地,在他的第六次巡游途中,不幸暴毙于沙丘,享年49岁。
秦始皇的早逝,引发了许多人的疑问,毕竟他的祖父秦昭襄王活到了74岁,为何他却未能长寿?如今的解释看似荒唐,却与他对“元水”的迷信有着密切关系。许多人现在力图为秦始皇正名,认为他并非一个暴君,而是在继位后一直兢兢业业,将多次巡游视作他勤政的表现。然而,秦始皇是否是暴君并非单一标准可以定义的。事实上,深入了解他继位后的巡游,我们会发现,他的主要目的并非考察自己的帝国,而是四处寻访仙人,寻找传说中的“仙丹”,渴望长生不老。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期反对的各学派纷纷涌入秦国,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流派。随着这些思想的影响,秦帝国内部开始充斥着令人不禁嗤笑的迷信言论。尤其是黄老道家与阴阳家,结合儒道法三家的学说,提出了所谓的“五德始终”理论。秦始皇信以为真,甚至认为自己国家属水德,而周朝属火德,这才导致了他最终统一天下的命运。
看到秦始皇深信这些玄妙的说法,原本沉默的术士们也开始跃跃欲试,并提出了“封禅”的必要性。于是,秦始皇开始了东南沿海、江淮流域以及边塞等地的巡游,并刻石歌颂自己的功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秦始皇的真正目的——长生不老。术士们纷纷聚集,卢生、韩佗、徐福、侯生等各路奇人纷纷投奔秦朝。
其中,卢生曾对秦始皇说:“我们一直找不到仙药,是因为有一些东西在与我们相克,只有不断改变居住地,避免别人知晓,才能找到仙药。”秦始皇信以为真,开始了不间断的巡游,继续寻找仙丹,这也正是他数次巡游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许多渴望财富的术士也没有闲着。秦始皇为了奖励这些术士,提供了大量的财富,然而问题来了,世界上根本没有仙丹。于是,方士徐福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谎称仙丹在东海的仙岛上,需要出海才能找到。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让他几乎失去理智,最终他相信了徐福的话,派他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仙山。
徐福的逃跑计划成功了。徐福最终逃到了日本岛,而他带着的童男童女也成了日本人的祖先。至于这些人为何身材较矮,或许也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一丝道理。徐福离开后,秦始皇的长生之梦依旧没有破灭,他继续让其他术士如韩佗等继续寻找仙丹。
韩佗则有了更大的“创意”。既然找不到仙丹,那为何不自己炼制呢?于是,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名贵药材,并成功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药材——鸡血石。韩佗将鸡血石捣碎,加入一些珍贵药材,经过炼制,最终提取出了一种神秘液体,命名为“元水”。
这种“元水”确实有些奇异,经过它浸泡的肉类不易腐烂,韩佗欣喜若狂,急忙将这一发现告诉了秦始皇,声称这就是长生不老的灵药。秦始皇对“元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如果能防止腐烂,那必定能延年益寿。于是,他将其作为日常饮用水,甚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信不疑。
即使在卢生、侯生等术士被坑杀,秦始皇仍旧没有对元水产生疑虑。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水,最终导致了他的早逝。根据现代的研究,元水并非神水,反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水银。虽然水银的微量摄入不会立即中毒,但长期饮用却会在体内积累,最终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秦始皇的早逝,其实源自他对“元水”的迷信。他坚信这是一种神奇的水,却未曾料到,它最终葬送了他的性命,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