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不仅是提升美味的关键,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之一。古代社会,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曾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财富。为了确保其资源的掌控,汉武帝将盐业收归国有,变成国家的垄断产业,一直持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才逐步改变。探究商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时,盐这个话题无疑是绕不开的重要部分。
1959年,在山西运城夏县,距离二里头遗址不远的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东下冯遗址”。这一遗址内的圆形建筑基址群密集分布,通过土壤成分分析,研究者确认这里曾是山西南部解州盐池的储盐仓库,储量可达12075吨,数字惊人。
问题在于,东下冯遗址的年代位于夏朝至商朝前期,大致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而商朝晚期的食盐来源在哪里呢?更重要的是,从“东下冯遗址”的规模来看,商朝对盐的需求极大,显然无法仅依赖普通盐矿。近年来的考古研究逐渐揭开了这个谜团,并为我们解答了为何纣王不顾周人威胁,依然拼命攻打东夷。
历史常被胜利者书写,周武王打败商朝后,出于政治需要,对商周关系进行了许多隐瞒。无论如何掩盖,商朝并未主动向周朝发动战争,尽管周人已公开反叛。古公亶父迁岐后,姬周迅速从一个被迫流亡的部落崛起,成为西部的强大势力,这引起了商朝的高度警惕。文丁囚杀季历事件正是商朝在防范周人崛起的表现,而后,纣王虽然囚禁了姬昌,却未杀他,甚至最终释放了他。
随着姬昌逐渐积累力量,他的王位梦想逐渐显现。周人的反叛,开始不再是悄无声息的,而是公开的战争行为。姬昌攻打商朝西部盟友黎国,摧毁了商朝在西部的重镇崇国,姬发更在孟津集结诸侯,策划发起大规模起义。虽然他因准备不足而未能立刻行动,但这明显表明,周人并非偷偷反叛,而是早有攻势,纣王怎能不知晓?
既然周人有反叛之意,为什么纣王没有采取军事手段惩罚周人,以至于最终被周人一举灭掉?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商朝当时面临更为严重的威胁——东夷。东夷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开始崛起。与夏族有过结盟,但因夏启的权力斗争,东夷逐渐反目。在商朝建立后,东夷曾一度臣服,但随着商朝实力的衰退,东夷开始蠢蠢欲动。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这说明,在纣王的祖父武乙时期,东夷开始活跃并入侵商朝的外围地区,尤其是淮、岱一带,距离商朝的核心地区非常近,成为商朝面临的重大威胁。
面对东夷的威胁,商朝的反应在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但到了纣王时期,东夷的叛乱变得更加严重,甲骨文中有诸多记载,提到“东夷叛之”,以及“在十月又二,往征夷方”,纣王多次亲征东夷。商夷战争持续激烈,直到武王伐纣时,商朝依然派遣大军征讨东夷。因此,东夷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威胁,还是商朝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
而为什么纣王没有选择暂停与东夷的战斗呢?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盐的供应。商朝晚期的盐并非来自解州盐池,而是依赖海盐。考古学家在山东阳信李屋、寿光双王城等遗址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制盐作坊,且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作坊群附近还有大量的定居盐工聚落,尤其是在晚商时期,制盐业的兴旺与发展相当显著,表明盐的生产和供应对于商朝至关重要。
商朝前期使用的盐主要来自内陆的解州盐池,而商朝晚期则转向东部沿海的大规模海盐开发。东夷的入侵和叛乱直接威胁到盐路的安全,时常切断盐的运输路径。由于盐对于商朝的生存至关重要,纣王不得不选择与东夷进行长时间的血战,确保盐的供应不受干扰。
此外,商朝不仅需要盐,青铜、玉石、贝壳等物资同样是战略资源,商朝与东夷的冲突涉及多种物资的争夺。尤其在武丁时期,妇好率领军队攻打东夷,其中就涉及到玉石和贝壳等珍贵物资的获取。到了西周初期,周人也同样征讨东夷,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南方的资源。
因此,尽管东夷在纣王时期并未对商朝构成致命威胁,但随着其切断盐路,商朝不得不全力应对,爆发了更加激烈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