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方腊事件是梁山好汉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它代表了他们是选择归顺朝廷,还是继续坚持起义,这个选择背后的意义截然不同。朝廷在此时对梁山泊和方腊同时抛出了橄榄枝,若这两方能够归顺朝廷,无疑能省去许多兵力和资源,而不必再浪费在人力物力的消耗上。
出乎意料的是,宋江选择了归顺朝廷,而方腊却坚持反抗。方腊的起义始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他集结了百万民众,攻占了六洲五十二县,设置了各类官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正处于巅峰的方腊并不愿向朝廷低头,因此宋江等人在表明忠心的同时,便决定出征讨伐方腊。
“征方腊”中的“征”字,代表了征讨与讨伐。其实,征方腊是朝廷为了招安梁山好汉而设计的一个巧妙阴谋。表面上看,似乎是给梁山好汉一个机会表现、立功,但实际上,朝廷的目的正是让两方进行厮杀,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让朝廷从中渔利,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效果。
在征方腊的过程中,六位梁山好汉选择了借口不参战。这六人有着共同的特征:一是他们都具备一些朝廷欣赏的特殊技能;二是他们都是性格善良、为人宽厚的人,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人的选择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善良最终为他们带来了好的结局。
那么,宋江为何带领兄弟们选择归顺朝廷呢?宋江自己解释道,自己年纪大了,怕朝廷打压,因此趁着现在可以行动,主动归顺,以洗刷“盗贼”的恶名,从而保全性命。其实,除了这个表面原因,宋江的真实动机更加复杂。他认为,在朝堂上做小官,比在梁山做一位“老大”要有更高的地位。事实上,梁山泊内部是分层次的,许多兄弟都是原本的朝廷官员,还有一些生活贫困的人。因此,对于关胜、索超等人来说,归顺朝廷是最合适的选择,他们仅仅是暂时依附在梁山。而对于李逵、阮氏兄弟等人来说,梁山才是他们的归属与安乐之地。
因此,不同的出身和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选择和命运。为了不让梁山的其他兄弟感到不满,宋江最终决定带着赤贫帮的兄弟一起归顺朝廷,否则,梁山必然会分崩离析。宋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选择招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出于无奈和多方面的考虑。
那么,为什么宋江会主动去征讨方腊呢?宋江归顺朝廷后,虽然多次参与了其他战役,但他的队伍基本没有遭受重大的损失。而方腊此时正处于最强盛的阶段,朝廷此时决定让宋江带队征讨方腊。方腊不仅被誉为“圣工”,而且年号为“永乐”,为人豪放不拘,深得百姓爱戴,他的起义军中有大量精兵能将他推向胜利。方腊成功攻占了六洲五十二县,控制了包括浙江、安徽、江苏南部和江西东北部等广阔区域。也正因为方腊兵力雄厚,宋江在此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实力大幅削弱。
而宋江为何能得以领导这一征讨任务?原来,梁山被招安后,宋徽宗非常高兴,命令宋江和梁山部队驻扎在城外。然而,有奸臣试图分化梁山好汉,甚至策划让他们分散。梁山好汉自然不愿,甚至有反叛的心思。后来,得益于宿太尉的推荐,宋江才成功出使抗辽,逃过了一劫。因此,从那以后,宋江便主动请命参与各项战役,一方面是为了让梁山好汉保持团结,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开朝廷中那些阴险狡诈的奸臣。
如果要说朝廷借刀杀人,让宋江与方腊互相对抗,那更应归因于那些奸臣的阴谋,而非宋徽宗本人的意图。
至于为什么在征方腊的过程中,有六位好汉没有随宋江一起出征?在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毕竟,宋江曾是朝廷的官员,虽说他提倡“反贪官不反皇帝”,但梁山的兄弟们大部分都选择了跟随他归顺朝廷。至于为何这六位好汉没有跟随出征,其背后有他们各自的原因。
这些人分别是:入云龙公孙胜、玉臂匠金大坚、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紫髯伯皇甫端。公孙胜因为他的师父罗真人的叮嘱,在征讨王庆后便自愿离开,宋江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金大坚是梁山的工匠,擅长雕刻,他的技艺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特意召他入宫,担任了内府御宝监的职务,因此未能参与征方腊。皇甫端、萧让、乐和与安道全也都因各自的特殊才能和朝廷的召唤,选择留在了朝廷。无论是技艺高超的兽医、书法家,还是好嗓音的乐和,他们在朝廷中的位置也最终保障了他们的安稳生活。
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在于:他们都是极具才能的人,且为人宽厚善良,最终得到了朝廷的宠信,过上了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