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历史从金田起义开始,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在南京建立了广阔的版图。然而,抵达南京后,太平天国的战略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将这里视为他们的战略据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太平天国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等将领带领两万多名士兵向北进发,展开北伐。同时,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和林启荣等人也被任命督导战船千余艘,逆流而上发起西征,为争取更多的地盘。
尽管北伐军一度成功逼近天津,甚至让清朝的皇帝感到惶恐不安,但由于他们的部队孤立无援,最终遭遇惨败,全军覆没,林凤祥和李开芳也先后被俘,并在北京被判处死刑。然而,经过三年多的西征,太平军还是占领了若干战略要地,为天京上游筑起了一道可靠的防线,从而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一战略选择,很多人感到困惑。那么,太平天国为何不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反而急于北伐和西征呢?其实,太平天国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以稳固为根本的战略思维。要想快速北上攻占北京,现实中的困境让这成为不切实际的梦想。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根基天京,他们只能选择北伐与西征,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军在定都天京之际,局势并不明朗。1853年3月底,清朝的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建立了“江南大营”,而在4月16日,另一个清朝钦差大臣琦善则在扬州城外设立了“江北大营”。面对此情此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杨秀清果断决定出兵北伐和西征。这一决策的原因,既在于开辟疆域的渴望,也是在于牵制敌军力量,并缓解对天京的威胁。
可以说,这是太平天国一个明智的选择。尽管从金田一路走来,他们似乎没有遭到太大的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承受清军的压力。在南方,依旧以地方驻军为主。一旦过长江,清廷必定会对此高度重视,届时天京将面临重兵围攻的重大威胁。因此,杨秀清对局势有着清晰且准确的判断。
尽管北伐最终未能成功,但无可否认的是,北伐军对北方的影响力还是颇为显著,清廷不得不调动重兵进行围剿。至少在此期间,北方的重兵不会对南京构成直接的威胁。西征同样如是,尽管太平军在南京站稳了脚跟,但周边地区的控制力依然薄弱。杨秀清自然而然希望巩固南京,把它作为自己的坚实根据地。因此,他力图通过进攻清朝其他地方来吸引清军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减少对天京和周边地区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