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微头条上分享了自己对于民国时期“大师”现象的看法,没想到引发了一些果粉的不满,给他们捅了心窝子。对此,我深感抱歉,并决定再次“捅”一下,希望能引发更深的思考。
其实,民国时期“大师”这个说法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是哪个无知的公知首先提出的,居然误导了大量历史知识贫乏的人。虽然民国时期所谓的“大师”在某些领域或许能对中国人民的觉醒有所影响,但说到“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件事,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贡献,甚至说毫无用处也不为过。
要说公知们最推崇的民国“大师”,那非胡适莫属。胡适被视为这些公知们的“祖师爷”,怎么能不尊敬他呢?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胡适到底做了什么。
当时,面对民族的危机,胡适提倡的是甘地式的不合作主义,主张中国应该与日本谈判,而不是奋起抗战,甚至认为中国政府应该遵循日本提出的五项原则,直接与日本就东三省问题进行交涉,以避免战争的进一步扩展。整场抗战期间,胡适始终在为自己的“投降主义”理论辩护。他曾说:“我情愿亡国”,并且明确表态“决不主张对日作战”(《胡适全集》第21卷第610、617页)。不仅如此,胡适还反对与日本断交,甚至自发组织了一个“自觉救国会”,来抵制那些主张抗日救亡的团体(耿云志:《胡适年谱》第194页)。
更令人气愤的是,1936年2月,随着日本侵华形势的日益严峻,胡适在北京基督教兄弟会的演讲中,居然为秦桧辩护,称“秦桧与金人和谈成功,给国家带来了一百年的和平”,并表示七百五十年来,秦桧从未得到原谅。这些言论简直是站在了民族叛徒的立场上。明明大家口口声声指责那些偶尔说错话的公众人物,然而面对胡适的这些行为,却完全宽容容忍,难道你们的眼睛已经瞎了吗?
说完了这些公知们钟爱的民国“大师”,我们再来谈谈民国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
如今的影视剧中,民国总是描绘成风花雪月、纸醉金迷的模样,常常展示军阀和他们的“少奶奶”如何享受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把上海滩极小一部分人的奢靡当作民国的整体面貌。这种表象让很多人对民国的真实面貌产生误解。然而,民国时期对普通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无尽的灾难。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总结,那就是“绝望”。若再加一个字,便是“又黑又乱”。
从1928年到1946年,民国先后经历了数次严重的饥荒,包括1927年山东大饥荒、1936年川甘大饥荒、1942年河南大饥荒和1946年湖南大饥荒,受灾面积广泛,饥荒导致的死亡人数以数千万计。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惨剧。在那时,军阀混战,国家无法组织有效的抗灾救援,而国民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使得死于饥荒的人数更加难以统计。他们根本不关心百姓是否死于饥饿,也不关心死了多少人。
在我们学习的历史课本中,提到民国时期抗日的表现时,往往总结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面对外敌入侵,常凯申校长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却导致上海、南京、武汉和长沙等地先后沦陷,南京大屠杀等惨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软弱无力,往往意味着人民的灾难,国家若不强大,连做人的基本尊严都难以保障。
民国时期的悲剧还包括花园口决堤、长沙文夕大火等,数百万百姓因此失去家园,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葬身火海。这就是你们称之为“大师辈出的民国”吗?
民国时期,人民在饥荒和战争中挣扎求生,不是死于逃难中的饥饿,就是死于战火中的炮火,95%的文盲率,像我这种小学毕业的人也能算是文化人,初中毕业就能当个半个“大师”。如此的“大师”你们真的想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