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且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显得滞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几乎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我国必须打开国门,积极向西方及全球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主持国家工作的过程中,立即组织了一个高级代表团出国考察,以了解发达国家在先进技术、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发展情况。这一举动标志着我们开始向外部世界积极求取知识。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首个派遣出国考察的高等教育机构,承担了对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经验的考察任务。这次考察不仅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全面开展了改革开放,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本,但同时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邓小平同志对此问题十分关注,早在1977年5月和7月,他就多次与方毅和李昌谈话,强调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党内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以期吸引和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面向全球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
第三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开始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比如,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了美国,并促使美国产生了教育改革的迫切需。在随后的教育政策中,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这标志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正式开启,推动了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更新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活动对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而,就在这一全球教育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教育体系落后于世界整整三十年。此时我国亟需奋起直追,虚心向世界学习。位于北京的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其前身是“文革”前经中央批准成立的外国教育研究机构,该机构曾出版《外国教育动态》杂志,专注于国外教育的研究。
“文革”期间,该学院遭受了重创,但在“文革”结束后,它迅速恢复了运作,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与其他院校的外国教育研究机构联合,翻译和介绍了多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理论和经验,为我国教育的重新构建贡献了力量。
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者们,使他们积极展开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引入国外现代教育理念和改革经验,为我国教育秩序的恢复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要面向世界,关键在于吸纳全球的先进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经验。为此,邓小平明确指示要“引进外国教材,吸收有益的内容”。尽管当时国家的外汇储备十分紧张,但中央政府仍然拨款十万美元,从美国、英国、西德、法国和日本等国家购买了大量中小学教材,这为我国课程和教材的现代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育要面向世界,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教材和教育理念,还必须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直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1978年12月,我国“文革”后首批留学生中有52人启程前往西方国家学习,其中就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的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归国的留学生们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