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今天,许多人对中国未曾直接统治中南半岛感到遗憾,甚至在谈论这些地区的历史时,常常会有读者感叹:“如果当时能够将这些地方纳入版图就好了。”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曾是中国的附属国,或者是“中国的故土”,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际上却并不完全准确。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南半岛各国与中国中央王朝的关系。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南诏和大理两个云南为中心的王国并不属于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范畴。南诏和大理政权经过了汉化过程,但它们依然是独立的政权,没有完全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庸。因此,本文讨论的重点将集中在越南以及其他中南半岛国家与中央王朝的历史关系。
自元朝和明朝开始,除了越南与华夏文明有较深的渊源外,其他中南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朝廷的互动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明史》提供了较为简洁的记载,可以清晰地追溯各国与中国的关系。明史中将安南(即越南北部)归类为“外国”,并且明确指出了越南与中国的关系。
关于越南,明朝将其视为藩属国,虽然有过许多冲突与互动,但总体来说,越南长期保持与中原王朝的某种联系。明史记载了越南自唐朝起曾隶属于中国,直到五代时期,越南的土著政权才逐渐自立。尽管元朝屡次破坏越南,但未能直接占领。到明朝时,越南与中国建立了稳定的朝贡关系。
此外,缅甸、老挝和泰国(兰纳地区)也与中原王朝有过一段历史联系。缅甸从宋朝时开始便与中国有了外交往来,尽管元朝时期中国频繁派兵与缅甸发生过冲突,但缅甸依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老挝在成祖即位时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并曾数次向中国进贡。泰国北部的兰纳地区也曾向中国朝廷纳贡,并在元朝时期被设置为宣慰司。
在明朝时期,像占城(即越南中南部)、真腊(柬埔寨)和暹罗(现泰国中南部)等地区,虽然定期朝贡,却没有与中国建立深入的文化或经济联系。它们的朝贡形式仅仅是象征性的,表明它们承认中国中央政府的“天下共主”地位。
通过对《明史》各国列传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明朝时期,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大多作为“外国”列于史书中,显示出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并非非常紧密。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的统治者大多以中国为大,而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他们各自保持了与中原王朝不同的独立性。
为什么古代中国的中央王朝没能直接统治中南半岛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太高,且朝廷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动力去经营这些地区。中国的统治中心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在这一地区,汉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维持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和沟通。与此同时,儒家文化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地方精英,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若要直接统治中南半岛,不仅需要大量的军队驻扎,还要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和行政重建。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人口的迁移、汉文的推广、科举制度的实施等。然而,朝鲜和越南这些距离较近的地方,即便深受汉文化影响,依然没有完全融合于中原的政权之下,时不时地还发生冲突。对于更远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地,气候与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朝廷更难进行直接治理。
因此,虽然这些地区在朝贡体系中表现出对中国中央王朝的尊重,接受册封,但经济文化的独立性以及当地的民众生活方式使得直接统治变得困难重重。而中国朝廷也未必愿意为了这些远离中央的地方投入巨大的资源。
这一局面维持了千年,直到西方的工业文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传统的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而过去中国中央王朝所维持的“天朝共主”地位也不再具有现实意义。
如今,回头看过去的历史,我们应当明白:中华王朝未能直接统治中南半岛,并非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这种直接统治的成本实在太高,而朝贡体系已经足够满足了中国作为世界中心的自信。在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下,怀念那些“中华故土”的念头已经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