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书柜里,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书籍都是历史小说,其中包括了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等等。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我反复阅读。
尽管二月河的作品常常引发争议,但我认为,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确写得很出色。特别是在《落霞三部曲》中的“九子夺嫡”这一段,展现了兄弟间为了争夺皇位,展开的血腥争斗。那种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情节,真是让人揪心不已,同时也揭示了皇权之下,手足相残的残酷现实。
在中国历史上,手足相残争夺帝位的案例数不胜数。例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明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正如那句古话所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血浓于水的亲情往往变得如此脆弱和易碎。这种冷酷无情的权力斗争,让人不禁感到一阵寒意。
事实上,古代的帝王们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局面的可怕性,因此他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力图避免亲王之间发生内乱。比如明朝曾下令严格禁止藩王进京,除非皇帝召见,否则这些藩王一生都不能踏入京城。而到了清代,做法则完全相反,清朝的皇帝选择将所有亲王留在京城,一旦没有皇帝的批准,他们就不得擅自离开。
明清两代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目的都是为了防止宗室内部发生谋权篡位的事情。那么,这两种策略到底谁更高明呢?哪一种更有效呢?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一个根本的原则,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无论是王位还是家产,都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从西周开始,这一原则就已经确定,嫡长子继承天子的地位,而其他的儿子则被分封到各地担任王职。
从根本上看,明朝所采用的分封制,实际上是按照这一原则来分配皇室的权力。皇室的子孙被分封到不同地方,藩王们负责镇守一方。这种分封制一方面有利于彼此之间的相互牵制,同时也能作为朝廷防御外敌的一道屏障。然而,这样的分封制也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藩王一旦力量壮大,就可能对朝廷构成威胁,甚至发动叛乱。
例如燕王朱棣,他掌握了兵权和地盘,最终发动了靖难之役,推翻了当时的皇帝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事实上,李世民在唐朝时也面临类似的局面,虽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们本不该登上帝位,但谁又能拒绝拥有最高权力的诱惑呢?因此,一旦藩王拥有足够的实力,叛乱几乎是必然的。
朱棣成功登基后,意识到自己能够通过武力篡位,其他藩王也有可能效仿。因此,从永乐年间开始,明朝剥夺了藩王的兵权,甚至其他的权力也一并削弱。尽管如此,藩王们依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中过上安逸的生活,基本上成了“被圈养”的贵族。
然而,这样的做法真能确保国家的安宁吗?一百年后,著名的“宸濠之乱”爆发,位于江西的宁王朱宸濠集结了十万兵力发动叛乱,幸得王阳明及时出手,才得以平叛。由此可见,尽管明朝限制藩王进京、剥夺其兵权等一系列措施,依然未能根本解决藩王作乱的问题,无法有效遏制他们对皇位的觊觎。
明朝的种种措施并未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皇室子孙坐享其成,甚至养成了依赖朝廷资助的习惯,这种局面最终成为了明朝的沉重负担,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已经难以承受这些王子王孙的供养,国库几乎破产。
清朝的皇帝在总结明朝失败的经验后,尤其是在经历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叛乱之后,决定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命令所有的王爷不得出京,将所有的皇子和皇孙都留在京城,让他们始终处于皇帝的眼皮底下,避免他们有机会发动叛乱。
清朝的制度与明朝大不相同,他们不再设立藩王,而是将皇子们授予亲王爵位,这种亲王虽然名为王,却没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只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可以世袭其爵位,其他亲王则在继承时会被降级。此外,清朝还通过这种制度有效地减少了皇室宗亲对财政的压力。
这些改革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清朝期间并没有发生亲王起兵造反的情况。然而,将所有皇子和皇孙都集中在京城,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九子夺嫡”的争斗。由于皇子们身处权力核心,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宫廷的权力斗争中,亲王们也更容易介入朝政,尤其到了晚清时期,这些弊端愈加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