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同样,雍正皇帝的顺利继位也离不开军事力量的强有力支撑。首先,值得关注的便是小多子隆科多。作为九门提督的隆科多,不仅掌管着紫禁城的防务,还在康熙晚年得到了皇帝的极大信任。康熙去世后,他坚定地站在雍正一方,成为支持雍正顺利继位的重要保障。其次,在京郊,丰台大营的控制则至关重要。只有将丰台大营纳入雍正的掌控之中,才能确保皇位的安全过渡,避免变乱的发生。实际上,控制丰台大营的战略意义甚至高于对九门的掌控,因为丰台大营的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往往优于城内的九门部队。
那么,对于清朝而言,丰台大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丰台大营是驻扎在北京城西南部丰台地区的精锐驻京八旗军队,顾名思义,丰台大营因其驻地而得名。其驻扎目的自然就是为了保卫京城。在丰台大营中,有十二个营,每个营约有500人,总人数在6000人左右。虽然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说法,实际上,有人甚至估计这里的驻军人数可达到两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多达四万人。
由此可见,丰台大营至少拥有万人以上的八旗部队。作为驻京的八旗,其军事实力绝不容小觑。京营八旗划分为亲军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骁骑营和火器营等多种兵种,兵员配置齐全,装备也颇为精良。
相较于丰台大营,九门提督的状况又如何呢?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通常被称作步军统领。此职务于康熙皇帝第十三年设立,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的守卫和门禁事宜。这九道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除此之外,九门提督还需肩负巡夜、缉捕、断案等职责,甚至包括紫禁城的灭火、巡视等工作。因此,可以说九门提督其实相当于紫禁城的卫戍司令。九门提督的部队多达三万人,但他们需要分散守卫各个城门,既承担防卫任务,又要负责城市的治安,效率往往受到影响。尽管九门提督所辖的部队装备同样不错,但与正规野战部队丰台大营相比,其战斗力明显显得不足。
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前,康熙皇帝召来隆科多,认真地传达了自己的遗命。在康熙去世后,隆科多宣读了康熙的遗诏,内容中提到:“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表明隆科多坚定无疑地站在雍正一侧,他所带领的三万部队,也因此成为了雍正缔造一个新统治的坚实后盾。
针对丰台大营的态度,有人会问,掌管丰台大营的提督是否会站在雍正一边?关于这一问题,正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丰台大营并没有叛乱,可能是因为雍正已经成功控制了丰台大营,也可能由于康熙的突然离世,各营长官最终默许或真心接受了雍正的统治。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则提出了雍正通过十三爷允祥,掌控丰台大营这一观点,给出了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