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宰相,大家都知道他是除了皇帝之外,官职的最高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象征。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宰相的职务可能形同虚设,但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在大唐王朝,宰相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唐朝的宰相有一些颇为耐人寻味的特点,因为他们的品阶其实并不算高,通常只是一名三品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如何能实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难道大唐的宰相真的只是个名存实亡的虚职吗?就比如著名的狄仁杰,在担任宰相的时候,他的品阶也不过是正三品,这究竟是为何呢?
实际上,大唐的宰相并非虚职,而是拥有实际权力的职位。不过,和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宰相并不相同的是,唐朝并没有设立单一的宰相职务,而是实施了三省六部制的体制。所称的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这三省的掌舵者则是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以及尚书省的尚书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前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为了避免避讳,李世民登基后再也没有人敢担当这一职务,结果尚书令最终沦为一个虚名。因此,后来的权力实际上往往是由副职官员如左右仆射所承担,而这些副官则被普遍视为宰相。\r
\r
简而言之,原本的单一宰相在大唐时期被三位官员所取代,虽然人数增加了,但实际的权力并没有改变太多。原来的“一人说了算”,转变为三个人共同决策。这一制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除了这几位高官外,皇帝时常会聘请一些才干出众的人士来一起讨论政事,这种角色被称为“参知政事”。到了唐高宗时期,宰相的职务更添限制,进一步规定宰相必须具备“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资格,这一制度基本上延续至后来的武则天时期。因此,狄仁杰虽然身为宰相,其品阶依然仅为三品,这在当时是可理解的。
那么,既然这样,大唐的一品和二品官员都是哪些人呢?他们的权力是否真的超越宰相?在大唐的官制中,正一品之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天策上将;而从一品则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职位。正二品官包括尚书令以及大行台尚书令;从二品的官员则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和镇军大将军等。能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实力可谓非同小可,特别是天策上将这一职称,历史上只有李世民一人担任过。而如三公、三师这样的职务,通常由开国功臣出任,一般的官员很难获得此类机会。因此,像太子三少等名号,很多时候也只是象征性的职位,表面上光鲜,但实际上并不具备实权,充其量只能用来显示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