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上,姚广孝、朱高炽和丘福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三大主力人物。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除了这三人,还有一股“第四大力量”在背后默默推动着事情的发展,他就是四次“辅助”朱棣的李景隆。
李景隆所率领的部队,除了他个人缺乏丰富的军事经验,副将和参军等都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猛将。而从总兵到下级士兵,也都是大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尽管这样,这支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却堪忧。与其他南军的部队不同,李景隆的军队避实就虚,只顾着逃跑,缺乏积极作战的能力。一年内,他的部队屡屡在顺天城下、郑村坝和白沟河等地败北。每一次的失败,都使得李景隆的部队人数减少,士气低迷,直到他们抵达济南时,战斗力已远远不及铁铉的运粮队。而且,李景隆成了第一个从战场上逃走的南军主帅。
这支军队的伤亡率也令人触目惊心。白沟河之战前,李景隆麾下的部队人数高达60万,但当他们溃退至德州时,竟损失了三十多位骁勇的将领,包括一名大将、三名参将和数十名总兵。如此惨烈的阵亡,除去战败时的踩踏之外,还与朱允炆的糟糕策略以及其“慧眼识珠”密切相关。李景隆,正是朱允炆精心挑选的“明珠”。
李景隆出身于江苏盱眙的一个显赫贵族家庭,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大明的曹国公、大都督府左都督。18岁时,李景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大明“将二代”中的佼佼者,并与徐辉祖共同担任重要职务。
李景隆继位后不久,就被朱元璋委以重任,负责各地的军事训练。在此之前,沐英、蓝玉、徐辉祖等都经历了朱元璋的培养,逐渐成为大明的边防重将,这也说明了朱元璋对李景隆的特殊看重。
李景隆在训练过程中表现突出,尤其在解决西番茶市和马市的问题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此后,朱元璋将李景隆调任左军都督府大都督,负责统帅全国五分之一的兵力。
然而,1392年,太子朱标骤然去世,朱元璋开始对朝中功勋将领展开大清洗,蓝玉、王弼、傅友德等先后遭到杀害或赐死,原本朝中的战功显赫的将军们几乎全都落马。剩下的耿炳文守边有余,攻城不足,而郭英更是未曾独立指挥过军队。因此,朱元璋在晚年专注培养了三位将领:宋晟、徐辉祖和李景隆。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对李景隆的信任更上一层楼。当时,李景隆被赋予了许多重任,甚至参与了打压周王朱橚的行动。朱橚驻扎在开封,控制着强大的三卫兵马,实力不可小觑。为了避免引起朱橚警觉,李景隆以“练兵”为名北上,夜袭周王府,最终将朱橚及其家族软禁在应天。
李景隆的表现令人称道,甚至黄子澄、齐泰等高官文臣也对他赞赏有加。当时,宋晟因与朱棣有旧,未受到朱允炆重用,而徐辉祖则因是朱棣的妻弟,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朱棣起兵靖难时,朱允炆毫不犹豫地将南军主帅之位交给李景隆,命令他率领50万大军北上。
然而,朱棣对李景隆并不看好,甚至在听闻朱允炆更换将领时,公然嘲笑李景隆,认为他不过是一个缺乏谋略、骄傲自大的“公子哥”。在朱棣看来,朝廷将五十万兵力交给这样一个人,是自绝后路。
在1399年,朱棣的形势十分严峻,燕军的主力被耿炳文牵制,动弹不得。此时,朱允炆临阵换将,给了朱棣喘息的机会。李景隆北上时,朱棣带着精锐部队离开顺天,前往大宁,将防守李景隆的重任交给了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巧妙运用兵法,将李景隆打得溃不成军。9月,李景隆指挥的南军被瞿能突破防线,李景隆因嫉妒功劳下令瞿能不得入城,导致失去战机,最终南军士气低迷,逐渐退出前线。与此同时,朱棣自大宁南下,张玉大将率领铁骑猛攻李景隆,最终将李景隆逼得仓皇逃窜。
战后,李景隆的军队在撤退过程中,士兵互相踩踏,造成了大量的伤亡。面对如此惨败,朱允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继续对李景隆予以重赏。可以说,李景隆成为了一个“昏君麾下的忠臣”,因为他能“屡败屡升”。
尽管李景隆在战场上屡遭失败,朱允炆依然将他委以重任,甚至赐予“黄钺弓矢”,赋予他全国兵马的统领权。然而,李景隆并未能通过胜利来回报朱允炆的厚爱。在白沟河一战中,李景隆携60万大军与朱棣激战,结果却一触即溃。作为主帅,他甚至在战斗中丢下部队,率先逃跑,最终导致南军损失惨重。
李景隆回到应天后,黄子澄等人开始向朱允炆上疏,要求处决李景隆以安抚民心。然而,朱允炆只是将其罢官,不再启用他。两年后,朱棣兵临长江,局势越来越紧张,朱允炆派李景隆去与朱棣谈判和解。
和谈失败后,李景隆回到应天时,趁乱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尽管他曾是朱允炆的宠臣,但在朱棣眼中,李景隆却是“靖难第一功臣”,没有他,就没有永乐的胜景。
最终,李景隆成为第一个受封的勋爵,朱棣不仅保留了他的曹国公爵位,还为他加封了多个荣誉职务。然而,这一切并未能改变李景隆在朝中的糟糕声誉。亲王和将领对他极为反感,文臣也对他冷眼相待。李景隆最终因受到诬告和指责被罢官软禁,死于囚禁中,享年56岁。
李景隆的结局令人大为惋惜。与赵括、马谡相比,他的失误更加致命,甚至连最后的勇气和决断都未曾展现。被比作赵括、马谡,无疑是对这两位名将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