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有四个义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其中,孙可望是四人中的长子。张献忠去世后,这四个义子的命运各自不同,究竟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结局呢?
在张献忠临终时,他曾特别叮嘱四个义子及其手下,“我死后,你们应当归顺明朝,千万不可投降清朝,不要做任何不义之事。”他在遗言中明确指出:“明朝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天意不会让它灭亡。若我死,尔等应尽早归顺明朝,不可做出不义之举。”这番话记录于史料中,显示了张献忠对未来局势的深思熟虑与忠诚之心。
然而,李定国等义子坚持要联合南明政权,一起抵抗清朝,而孙可望却心生贪念,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称帝。他一度打算单干,想凭借手中兵权来达成自己的野心。由于李定国等人坚决反对,孙可望转变策略,表面上归顺了南明,实际上却挟持了南明的永历皇帝,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效法曹操之计,等待时机自立为帝。
在张献忠的四个义子中,李定国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不仅能力出众,而且一直考虑大局。孙可望看着李定国的影响力,心生嫉妒,想压制他,建立自己的威望。李定国为人豪爽,直言不讳,尤其是在孙可望的意见不当时,常常据理力争,这也使得两人产生了很多矛盾。
四人之间被称为“四将军”,其中孙可望为首,他与艾能奇关系较好,而刘文秀则相对中立,成为了一个和事佬。李定国与孙可望常常意见相左,李定国坚决不服孙可望的主导地位。为了打压李定国,孙可望一度企图通过暴力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有一次,在校场上的军事演习中,孙可望未到场,李定国却自行升起帅旗,这引发了孙可望的愤怒,他以此为借口,指责李定国擅自行动,违背军令。孙可望命令当众惩罚李定国,打了他一百军棍。李定国不甘示弱,反驳道:“我们四人是兄弟,没有主帅,只是暂时尊你为主。”言下之意是,他并不服从孙可望的强权。
眼见冲突难以平息,一名叫白文选的人从旁劝解,说如果再这样下去,起义军必然会分裂,敌人便可乘虚而入。为了保持队伍的团结,李定国忍气吞声,接受了五十军棍的惩罚。事后,孙可望假装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只是为了大义,希望李定国不要记恨,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无法弥合。
为了维护起义军的统一,李定国忍辱负重,随后请求前往沙定洲平定叛乱。而此时,艾能奇在征战东川时不幸中毒箭,在1647年去世,他的部队最终被孙可望收编。刘文秀则带领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抗清,然而在1658年,他因病去世,未能见到抗清胜利的那一天。
孙可望在与李定国的矛盾中不断内讧,最终导致了大西军的分裂。1657年,孙可望带领兵力进入云南,企图攻打李定国的部队,然而由于他自己的部将倒戈,他战败了。见大势已去,孙可望投降清朝,并协助清军进攻原本的同盟。
1660年,孙可望在一次清军安排的狩猎活动中被清军暗算,趁机被射杀。
李定国一直忠诚于南明,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屡次击败清军,在西南地区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威震天下。尤其在桂林和衡阳两场大胜后,他被誉为名将。李定国誓死抗清,直至最后一刻也未曾投降。
1661年,吴三桂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并在第二年将其杀害,南明随之灭亡。李定国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甚至因此病倒。最终,李定国于1662年6月在勐腊去世,时年四十二岁。在临终时,他交代儿子:“宁可死于野外,也绝不可投降。”他坚持了十七年的抗清斗争,激励了无数忠诚的战士与志士。尽管他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迹仍被后人传颂,令人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