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陈胜)发迹,诸侯作难,风气云蒸,卒亡秦族。”这段话将陈胜起义与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伐纣以及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给了陈胜极高的评价。那么,陈胜凭什么能获得如此荣誉?他具备怎样的德行和能力,能够让太史公如此推崇他呢?
陈胜的“首事”之功
陈胜吴广起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贫苦百姓戍边,陈胜和吴广等900人也被征召。途中,由于暴雨滂沱,他们未能按时抵达目的地。无奈之下,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杀死了押解他们的军官,发动了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许多地方纷纷响应起义。
尽管陈胜吴广起义最后未能取得胜利,但其所引发的波澜对秦朝的腐朽统治造成了严重打击,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专门提到:“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虽然未亲历秦朝灭亡,但他开启的起义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胜并非普通的“泥腿子”
虽然一般的农民起义常被戏称为“泥腿子起义”,这不仅贬低了贫苦农民,也暗示着这些起义往往目标局限,缺乏远大志向。陈胜吴广起义虽然也未能完全摆脱这种标签,但陈胜的个人品质与智慧,显然不同于普通的“泥腿子”领导者。
据史料记载,陈胜虽出身农民,但他曾为雇工,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勉强算得上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年轻时,陈胜曾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虽被同伴们当作笑谈,但他自己则深感其中的理想和志向。他还曾感慨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至今仍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年轻人追求梦想,超越眼前的困境。
在大泽乡起义时,为了激励贫困的农民,陈胜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展现了他雄心壮志的豪情,至今仍被人们视为激励奋进的座右铭。此时的陈胜,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农民,而是具有理想与抱负的领袖。
陈胜的“篝火狐鸣”计策
为了增强起义的气势,陈胜在起义之初虚构了一个神秘的天命故事。他命人夜间在篝火中点燃火把,制造出似磷火的光芒,并指使人模仿狐叫的声音。通过这些神秘的行为,陈胜试图让人们相信,他是受命于天,注定要推翻暴秦的统治。这一“篝火狐鸣”的手段与刘邦斩白蛇、刘裕射蛇、朱元璋玩蛇的故事相似,都是为了表明君权神授,获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陈胜提出“赢胡亥少子说”
每一场起义都需要一个正当的名义,陈胜正是通过巧妙地提出了“赢胡亥少子说”,为自己的起义寻找到了一个合法性依据。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曾言:“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这一言论挑战了秦二世的继位合法性,提出了公子扶苏才是应当继位的合法人选。陈胜此举,无疑为反抗秦朝暴政提供了思想武器,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反抗激情。
虽然这一说法并非历史事实,甚至有人认为秦始皇的二子胡亥并非其最小的儿子,但陈胜通过这一论点,为起义找到了动员群众的依据,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他的这一创举,显然比后人的解读更为重要,因为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反抗暴政的精神支柱。
当时,秦朝的暴政已经为人们所知,但人们之所以迟迟未行动,正是因为缺乏一个足够有力的理由。陈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的“二世少子说”无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宣泄愤怒、反抗压迫的渠道。可以说,陈胜的这一历史性创举为后来的反秦运动铺平了道路,也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农民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