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朝鲜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武亭因为多次遭遇排挤和打压,情绪激动,忍不住在会上脱下衣服,几乎是咆哮着质问在场的每一个人:“看看这些伤痕吧,这些都是我为朝鲜付出的代价,为什么你们现在只赞美另一个人?” 这里的“另一个人”指的正是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金日成。那么,为什么武亭会对金日成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为什么他会在会议上失去冷静?这一切的根源,要从武亭的个人成长和朝鲜的历史背景说起。
1905年,武亭出生在朝鲜咸镜北道的镜城郡。从18岁起,他便受到了朝鲜独立运动的影响,和许多当时的青年一样,边读书边积极参与反抗日本的独立运动。就在这一年,武亭来到中国,并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的炮兵科。第二年,在朝鲜独立运动家吕运亨的影响下,武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到千人,组织才刚刚成立三年,武亭因此也算得上是老资格的革命者。在保定军校完成学业后,武亭选择放弃军阀部队中的炮兵中校职位,加入了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北伐。在北伐战争中,他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展现了多次卓越表现。
然而,在此过程中,国民党方面发动了数次反革命政变,武亭因反对蒋介石的暴行在武昌被捕,并关押入狱。经过多方营救,他才得以幸免。此后,武亭四处奔波,参与各种革命活动,并在1929年成为红三军团彭德怀麾下的炮兵连长。虽然武亭是外国人,但他的汉语十分流利,加上性格直率、脾气火爆,与彭德怀十分投缘。在革命的岁月中,武亭和彭德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4年,长征后,武亭带领的炮兵部队勇猛作战,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职位也不断上升,从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一直升到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然而,由于长期战斗,武亭身心疲惫,负伤累累。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让他负责起了集中赴延安的朝鲜青年,开始筹建朝鲜义勇军。在他的领导下,许多热血朝鲜青年聚集到他身边,朝鲜独立同盟也由此成立。武亭不仅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朝鲜名人,他在整个朝鲜半岛也拥有极高的声望。但随着日本的投降,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苏军接管了朝鲜,武亭当初组建的朝鲜武装力量也未能发挥大作用。
此时,苏联选择扶持了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金日成,担任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金日成的背景特殊,13岁时逃亡到中国东北,几乎整个青春都在中国度过。他不仅精通汉语,而且俄语也非常流利。在抗日战争中,金日成的政治和军事才华逐渐显现,尤其在政治领域,他拥有敏锐的直觉,这使得苏联极为看中他,并把他视为在远东的代理人,期望通过他掌控北朝鲜的局势。
当时,武亭刚从中国返回朝鲜,迅速引起了苏联的警觉。因为武亭在朝鲜的声望极高,苏联担心他会影响其在朝鲜的利益,因此只允许他以个人身份进入朝鲜。尽管如此,离乡二十多年的武亭仍然不顾一切踏上了故土。与金日成相比,武亭在政治上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他在军事方面才华横溢,但在朝鲜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的短板逐渐暴露。尽管如此,凭借他在朝鲜的巨大威望,武亭在北朝鲜五道行政局的选举中成为了二号人物。然而,仅仅半年后,他便被金日成排挤出去,被安排去担任人民军干部学校教务长。此时,朝鲜国内的派系斗争愈发严重,金日成急于改变这一局面,打算通过发动一场统一南北朝鲜的战争,不仅能够提升个人威望,还能排除政敌,集中权力。
尽管武亭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被冷落,但金日成很快再次委任他担任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军长及炮兵司令官等职务。这一任命意味着,金日成要实施一个更宏大的计划——统一整个朝鲜半岛。在朝鲜南北战争爆发后,武亭凭借在中国学到的军事策略,以及各种苏式武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成功迫使美韩联军退却。然而,随着战线不断延长,后勤供应问题逐渐暴露,武亭开始意识到,如果继续如此进攻下去,最终可能会被切断退路,局势将变得不堪设想。特别是当美军仁川登陆后,武亭在不顾金日成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切断所有无线电联系,并成功带领大部队安全撤退。这一做法虽然保存了人民军的力量,却触犯了金日成的命令,导致他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对战局的控制,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当美韩联军发起反攻并攻占平壤后,作为军事骨干的武亭奉命坚守平壤,但凭借他的军事才能,武亭判断美军很可能会空降部队切断他们的后路,并且最终围歼他。所以,他决定采取象征性抵抗后选择撤退。平壤很快落入敌手,金日成对这次失败极为不满,认为这是政治斗争的重大失利。1950年12月,在朝鲜劳动党全会上,武亭因战败被撤销所有职务,并被下放到地方进行劳动教养。就在他即将无法承受压力时,老战友彭德怀的介入让他得以回到中国疗养。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接近尾声时,武亭已是一个普通百姓,带着遗憾与抑郁,匆匆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