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三卫: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边境传来紧急警报,建州女真再度犯境。这一事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朱棣采用了羁縻政策,将许多女真部落的首领封为卫指挥使等职务,允许他们继续沿袭部落的传统,并承诺只要他们向明朝表示臣服,朝廷便不会干涉。
其中一个重要部落是胡里改部,它的首领阿哈出被朱棣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成了所谓的“建州女真”。这时,建州女真开始逐渐融入大明的统治体系。到了永乐九年(1411年),另一个女真部落——斡朵里部迁入建州卫,成为新的部族。朱棣随后设立了建州左卫,给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指挥。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州女真逐渐与明朝保持相安无事的关系。
然而,随着猛哥帖木儿的去世,建州左卫由其弟凡察接管,但他并不是合法继承人。猛哥帖木儿的儿子董山拥有更强的继承权。在长时间的内斗中,最终,朝廷于正统七年(1442年)将建州左卫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董山和凡察分别掌管左右两卫,从而形成了建州三卫的格局。
建州的亲戚关系:
建州女真的领导人和大明朝廷有着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最初,阿哈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永乐皇帝,阿哈出也因此成了朱棣的岳父,而猛哥帖木儿与朱棣有姻亲关系,因此,猛哥帖木儿也是朱棣的“姐夫”。这些婚姻关系使得建州女真与大明朝廷保持了微妙的联系。
然而,这些联系对于女真部落的实际利益来说并不重要。女真部落真正关心的是资源问题,而这往往意味着扩张。当一个民族不断壮大,它就会寻求扩展其领土和资源,而建立政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步骤。尽管如此,历史上能成功建立新政权的并不多,女真部落和蒙古部落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阻碍,尤其是来自蒙古的侵扰。
与蒙古的斗争:
在成化年间,女真部落的扩张受到了蒙古的持续威胁。蒙古部落频繁侵扰女真领土,抢掠其资源和人口。正统年间,蒙古的脱脱不花以大汗身份联合兀良哈征讨女真各部,建州女真也未能幸免,被迫臣服并参与征战。然而,随着脱脱不花的死亡,蒙古的势力开始衰退,给了建州女真新的机会。
女真的反击:
脱离蒙古控制后,建州女真开始逐渐反击。成化二年(1466年)到成化三年,建州女真频繁侵扰明朝的边境,尤其是在辽东地区,他们不仅抢掠人畜,还杀伤官军。与过去不同的是,建州女真这次行动更为有组织,并且有着长时间逗留的迹象。
明朝的朝廷得知后派遣了左都御史李秉前往辽东,调查此事。李秉发现,靠近女真领地的很多卫所军官存在严重的缺编问题,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不足。进一步调查后,他发现许多军官并没有实际履行职责,而是通过自我揭发获得停职,继续领取俸禄。李秉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恢复了边防的战斗力。随即,他亲自带领大军成功驱逐了女真人。
鹰派皇帝:
面对边境的侵扰,成化年间的明朝皇帝朱见深展现出强硬的态度。他处理事务迅速且果断,尤其在应对边疆问题时非常激烈。虽然他口吃且不喜直接接见大臣,但他对不服从的势力毫不妥协。
在建州女真犯边事件后,朱见深没有像以往一样仅仅接受道歉,而是决定采取严厉的报复措施。他命令李秉、赵辅等人筹备出兵,准备大规模进攻建州女真。最终,李秉和赵辅成功击败了建州女真,俘虏了大量敌人,并摧毁了其部落的部分势力。
十年的平静与新的挑战:
经过这次战役,建州女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十年内再未敢轻举妄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州女真逐渐恢复了部分元气。成化十三年,建州女真开始重新在边境活动,尽管他们采取了更为谨慎的小规模骚扰,但很快又遭遇了明朝新任辽东巡抚陈钺的强硬对待。
陈钺为自己的升迁和功绩出谋划策,夸大了建州女真的威胁,并得到汪直的支持。朱见深听后指示汪直主导征讨行动,命令大军进剿建州女真。面对五万明军的进攻,建州女真几乎无法抵挡,最终被彻底击败。
“犁庭扫穴”的进剿:
这场战争被称为“犁庭扫穴”,标志着明朝对建州女真的彻底打击。经过这场进攻,建州女真的抗争几乎被摧毁,直到137年后,努尔哈赤重新崛起并建立后金,才重新成为明朝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