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北伐,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被称为“九伐中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多次北伐魏国的战争。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后主刘禅任命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并给予他更多的军事职务。姜维随后在蜀汉担任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大将军等职务。在这些职务的基础上,姜维共进行了约十次的北伐。
姜维北伐的核心目的,是继承诸葛亮的攻势防御策略。换言之,他通过主动出击和骚扰战术,逼迫魏国分散兵力,无法集中力量进攻蜀汉。然而,在蜀汉后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对姜维的北伐行动表示强烈反对,究竟为何会如此?
一
诸葛瞻于公元227年出生,彼时诸葛亮已年近四十六。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武乡侯爵位。对于刘禅来说,由于深感诸葛亮的忠诚和贡献,他特别厚待诸葛瞻。公元243年,年仅十七岁的诸葛瞻迎娶蜀汉公主,并被封为骑都尉。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升任羽林中郎将,之后又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等职。由于蜀汉朝廷对诸葛亮的怀念,再加上诸葛瞻自身才华横溢,特别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百姓和官员们都对他非常推崇。每当朝廷发布重要政令时,尽管这并非诸葛瞻的建议,百姓总会传言:“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这使得诸葛瞻的声誉得到了过度的渲染,甚至有些名声过于夸大。
到了公元261年,诸葛瞻升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朝政。一年后,姜维再次出兵北伐,然而他遭遇了魏国大将邓艾的强力反击,并最终失败。姜维撤退后,诸葛瞻明确表达了对北伐的反对,甚至上奏刘禅,建议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从而削弱姜维的军事权力。显然,姜维北伐的失败,是诸葛瞻反对的直接结果。
此外,姜维此前的北伐虽然有时胜有时败,但始终未能为蜀汉开疆拓土,也未对魏国造成决定性的打击。相反,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屡次斩杀魏国名将如王双、张郃等,并夺取了武都、阴平等魏国的领土。如果姜维能够取得连胜,或许能平息朝廷中的质疑。然而,由于蜀汉和魏国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姜维的北伐注定是一场艰难且难以成功的战役。
二
除了战绩原因,姜维北伐过于频繁也是诸葛瞻反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诸葛亮生前进行过五次北伐。而姜维则将北伐的频率提高到了十次左右,几乎是诸葛亮的两倍。北伐战役需要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支援,每一次出征不仅需要调集数万大军,还需确保充足的粮草和后勤补给。对于国力相对薄弱的蜀汉来说,这无疑加重了财政和资源的负担。
尤其是在蒋琬和费祎相继去世后,姜维并未像诸葛亮那样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频繁的北伐导致了蜀汉国力的进一步消耗,诸葛瞻出于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虑,反对姜维的北伐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不仅仅是诸葛瞻,连益州本地的士族如谯周等人也对姜维的北伐持反对态度。比如,公元257年,谯周因看到蜀汉频繁对魏作战导致民众疲弊,他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辩论。退朝后,谯周写下了《仇国论》,表达自己对蜀汉频繁战争的忧虑。由此可见,姜维在蜀汉后期实际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孤立。
三
最后,诸葛瞻从未亲身参与过诸葛亮的北伐,因此无法深刻理解攻势防御策略的积极意义。由于能力的局限性,诸葛瞻只看到了姜维北伐的消极一面。自从关羽在夷陵之战失利,蜀汉的疆域几乎仅剩益州,如果蜀汉只是被动防守,与魏国的差距将愈发拉大。因此,诸葛亮和姜维才通过频繁的骚扰和攻击,打乱魏国的节奏,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个人认为,攻势防御的战略为蜀国这种相对弱小的国家注入了明确的目标,也激励了广大蜀军将士不断奋进。而且,诸葛亮的卓越能力以及法制治国的方式,使得蜀汉在短期内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甚至在一定时期内给魏国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