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新田盗鼎”的故事
“吴新田盗鼎”的故事发生在1922年初,时任陕南边防总司令的军阀吴新田刚刚成功赶走陈树藩,洋县县城于1月2日被吴新田的部队占领。此时,前任洋县知事吴其昌(字雨村,安徽合肥人)将洋县古鼎的照片呈送给吴新田,这座古鼎的独特魅力令吴新田极为垂涎。
随后的行动中,吴新田得到了洋县知事吴德槐(字虚哉)的帮助,将这尊藏在洋县公署内的古鼎秘密押送至汉中城。这尊极其珍贵且罕见的青铜古鼎,最终被吴新田带到天津售卖,而其下落至今依旧成谜,成为历史中的未解之谜。
二、洋县古鼎来历之谜
关于洋县古青铜鼎的来历,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书的《洋县志》。该书中记载道:“古鼎,嘉庆间南坝村人掘地所得,铜制甚美,高二尺,阔尺五六寸,篆铭俱剥落难识。邑绅冯翊治辨为汉时物,购得置关圣庙作香炉,色黑而光可照人,殆鉴赏家所谓‘黑漆古鼎’。”
从中可知,这座古鼎是在嘉庆年间由南坝村的村民挖掘出来的,鼎身大约高60厘米,宽约50厘米,尽管鼎面可能曾有铭文,但大多已剥落难以辨认。古鼎呈现出黑色光亮的外观,极具观赏价值,后来被当地邑绅冯翊治购买,并放置在位于洋县东关的关圣庙(俗称老爷庙)供奉。
然而,在1964年,洋县的文史学者阎雨人、吴建昌在其《吴新田盗鼎》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种关于古鼎来历的说法。根据其描述,古鼎最初出土于洋县县城东面20里的龙亭镇镇江村,初由当地一位张姓村民发现,出土时已损坏,鼎的三足中有一足已断裂。之后,古鼎被供奉于城东的关岳庙,信徒们的香火与纸钱竟然使其裂断的足重新结合。光绪末年,甚至有日本文物商人出价二千两银子购买古鼎,这一事件引发了当地的纠纷和官司,最终古鼎被保留在洋县县衙,并规定每年庙会时方可“出库献神”。这一事件使得洋县青铜古鼎在当地民众心中占据了特殊地位,成为全县注目的珍贵遗物。
三、古鼎下落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关注洋县古鼎的热心人士纷纷拍摄了古鼎的照片,照片上注明为“洋县公署周朝古鼎摄影”。拍摄这些照片的目的据说是为了防止有贪官污吏趁机盗取古鼎,留下照片便于日后追查。然而,尽管如此,这座古鼎仍然未能逃脱失踪的命运。
1922年初,北洋军阀吴新田获得了这尊价值连城的古鼎。关于吴新田“盗鼎”的说法多种多样,有人称吴新田派员将古鼎秘密押送至汉中城司令部,也有说法认为古鼎是吴新田亲自指示,县长亲自迎接,乡绅们护送,甚至四人抬轿,送往汉中司令部,气氛极为隆重(见张彬如的《吴新田盗宝记》)。
吴新田获得古鼎后,关于古鼎去向的说法不一。有的说他将古鼎秘密运往天津售卖,也有说法称他将其送至上海并以32万元大洋的价格卖出。然而,谢佐民(1904-1958,南郑县塔儿巷人,解放后曾任南郑市副市长)在1929年的《国画时报》上写道,洋县古鼎是“吴某献与吴新田后,吴又献与吴佩孚”,这表明古鼎可能曾经转送给了另一位军阀吴佩孚。虽然至今无从考证,但不管细节如何,洋县的这尊青铜古鼎自从被吴新田所得后便彻底失踪,成为未解的谜团。
四、关于洋县古鼎的一些猜想
仔细查看谢佐民拍摄的这张古老照片,可以发现洋县的这尊青铜鼎形态极为特殊,属于典型的商代晚期青铜炊具。鼎口呈圆形,折沿,下腹微鼓,蹄足半空,鼎身上饰有兽面纹,足部同样装饰有兽面图案。这种造型与河南殷墟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195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后冈祭祀坑中出土的戍嗣子鼎,与洋县古鼎在形态上极为相似。戍嗣子鼎高48厘米,鼎内铭文记载着商代某王的赏赐内容,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另外,像国家博物馆的子龙鼎,也与洋县古鼎非常相似,且子龙鼎更大,达103厘米,传为20世纪20年代在河南省辉县出土。
另外,1990年在殷墟郭家庄的M160高级贵族墓发掘出的圆鼎,与洋县古鼎形态上的相似度也极高。自古以来,汉中地区,尤其是洋县和城固一带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但真正出土的古鼎却非常稀少。按历史记载,这尊高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且可能包含铭文的洋县青铜古鼎,在器型和造型工艺上与商代圆鼎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洋县古鼎仍然存在,它无疑将是一件震撼世界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