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谋士层出不穷的时代,许多才俊如诸葛亮、庞统、法正、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鲁肃等人都在这个时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些谋士,他们大多有着明确的结局,不少人最终都是因病去世。不过,也有一些较为低调的谋士,由于史料的缺失,他们的命运未能留下清晰的记载,成了历史的谜团。
一、李儒
李儒,原籍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东汉末年的一位博士,曾任弘农王郎中令。在公元189年,董卓篡夺了汉朝的政权,李儒便成为了董卓的重要谋士,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李儒的行为对董卓的暴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曹操、袁绍、袁术等关东诸侯联合起义反抗董卓时,李儒奉命策马入宫,毒死了年幼的刘辩(弘农王),加速了政权的动荡。
然而,随着公元192年吕布背叛并杀死了董卓,李儒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吕布死后,李傕和郭汜等董卓的旧部占领了长安,赶走了吕布。此时,李傕推举李儒为侍中,但由于李儒曾参与害死汉少帝刘辩,汉献帝拒绝了他的任命。直到公元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之后,李儒的身影便彻底从史书中消失,最终的结局没有任何记载,似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二、荀谌
荀谌,字友若,来自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是荀绲的儿子、荀彧的弟弟(或称为荀彧的第四兄)。在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采纳了逢纪的建议,派公孙瓒率兵南下攻占冀州,并对韩馥施加压力。同时,荀谌与张导、郭图、高干等人一起劝说韩馥投降,最终迫使韩馥放弃冀州,将其交给了袁绍。
袁绍顺利夺取冀州后,荀谌和同乡的辛评、郭图一同被袁绍任用。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决定出兵征讨曹操。在官渡之战即将爆发之际,袁绍任命了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和文丑为将军。然而,当战争真正打响时,荀谌的表现却相当平淡,未能显露出他的谋略。此后,荀谌便在历史中销声匿迹,没有留下明确的结局。
三、蒋干
蒋干,字子翼,来自九江(今安徽寿县),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和辩论家。蒋干生得仪表堂堂,才思敏捷,口才出众,素有“独步江淮”的美誉。当时,曹操平定荆州后,准备一举攻灭孙权和刘备。周瑜为对抗曹操,率兵迎战,但曹操依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胜利,于是派蒋干前往东吴游说周瑜归顺。
然而,周瑜铁石心肠,宁死不降,蒋干未能成功劝说周瑜归附。回到曹操处后,蒋干极力称赞周瑜的风度和气度,表明他不是通过言辞可以轻易动摇的,劝曹操放弃招降之念。值得一提的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蒋干描写成了一个被周瑜愚弄的小丑,但这并无正史依据。更重要的是,蒋干最终的结局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历史对他的结局依旧成谜。
四、简雍
简雍,字宪和,原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他本姓耿,后来因幽州人将“耿”误称为“简”,于是改姓为简。简雍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刘备麾下的一位谋士。年少时,简雍便结识了刘备,后随刘备征战四方,常常担任联络和谈判的角色。比如在公元214年,刘备围攻成都时,简雍便劝说益州牧刘璋投降,最终促成了刘备的胜利。随着刘备统一益州,简雍得到了昭德将军的官职,位列麋竺之下,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