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之死,表面上的凶手是范强和张达,但实际上,若我们深入分析张飞之死后所留下的五个疑点,就能发现,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真相。刘备和诸葛亮对此显然束手无策,张飞之死并非简单的属下复仇,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阴谋。
张飞之死
根据史书记载,张飞是被他自己的手下范强与张达所害的。那时,关羽已死,荆州被夺,刘备急于为关羽复仇,准备发动对吴国的征讨。而张飞却在战争前夕遭到了属下的背叛,死于他们的刀下。
《三国志》对这一事件的描述较为简略,而《三国演义》则在此基础上作了更多细节补充。故事中提到,张飞因急于发动伐吴之战,给手下布置了繁重而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并且威胁道,若任务未完成,便会将其杀掉以祭旗。这使得范强和张达心生恐惧,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最终,他们选择先发制人,在张飞熟睡时暗中行刺,将其斩杀,并带着张飞的头颅前往东吴。
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张飞是军中的主帅,身边的护卫一向众多,范强和张达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轻易斩杀张飞。单论张飞的个人战力,他的“万人敌”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因此,范强和张达肯定是通过偷袭的方式,趁夜将其杀害。可以推测,夜间袭击是最为可能的情形。
张飞之死的五个疑点
张飞被杀后,刘备的反应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他听到消息后,仅发出了一声叹息:“噫!飞死矣。”这简短的四个字似乎说明刘备早已知道张飞的命运。然而,这种反应十分不合常理,刘备为何会如此平静地接受这个消息呢?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刘备曾与张飞谈过,让他不要对属下过于苛刻,不要留下那些曾受过惩罚的部下,但张飞未曾听从。因此,刘备断定张飞最终会死于属下之手。然而,这个解释并不足够令人信服。在我看来,刘备在得知张飞死讯后之所以不作更多反应,实际上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幕后真凶的身份。由于局势的复杂,他无力即刻为张飞复仇,因此只能无奈叹息,不愿把更多的人拖进这场复杂的纷争。要想弄清楚刘备为何如此冷静,必须从以下五个疑点入手。
疑点一:张飞究竟是如何被杀的?
作为一名主帅,张飞的防卫十分严密,而他本身又是个武艺高强的猛将。范强和张达如何能成功将他杀害呢?如果是明面上的决斗,那简直不可思议;即便是背后偷袭,也必须要绕过张飞的亲卫。然而,张飞的亲卫大多都是他身边的心腹,范强和张达如何突破这一层层防线?这只能说明,背后必然有他人帮助,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接近张飞并轻松行刺。
疑点二:范强和张达为何能顺利逃脱?
成功暗杀张飞后,范强和张达能够快速脱身,甚至没有引起其他蜀军的注意。要知道,掩盖这样一起血腥事件,并非易事。而他们为何能够毫无障碍地逃脱,实在令人疑惑。显然,在他们的逃亡过程中,必定有内部人员在默默提供帮助,或者说,有人故意视而不见,助他们顺利脱身。
疑点三:范强和张达为何敢于不怕报复?
张飞与刘备的关系深厚,是蜀汉的核心人物之一。杀掉张飞这样的高层人物,必然会引起激烈的报复。然而,范强和张达为何敢于如此明目张胆地犯下弑主之罪?更为奇怪的是,他们在杀害张飞之后,不仅没有受到追捕,反而顺利投奔了东吴。那他们的家人该如何保障?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庇护,他们怎敢如此肆无忌惮?
疑点四:为何选择投靠东吴,而非曹魏?
范强和张达在杀害张飞后,选择了投奔东吴,而非曹魏。东吴虽有孙权的庇护,但与曹魏相比,东吴的势力显然较弱。那么,是什么促使范强和张达做出了这个选择呢?这背后一定有他们自己判断后的深层次原因。
疑点五:为何选择在此时杀害张飞?
张飞是刘备为伐吴所选的先锋,死于此时对蜀军而言,极具战略意义。若张飞继续存活,蜀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必将更为强大。为何范强和张达要在刘备准备伐吴之时,将张飞除掉?这点让人十分费解。
通过对这五个疑点的推理,我们可以推测,范强和张达的背后肯定有更为强大的势力支持。他们可能并非单纯的叛徒,背后可能有蜀汉内部某些高层势力的支持,甚至不排除孙权参与其中。考虑到这些疑点,我们不难推测,指使范强和张达杀害张飞的幕后黑手,极有可能是蜀汉的某个势力巨头,也可能是江东的孙权,或者是两者联合的结果。无论如何,刘备和诸葛亮在当时的局势下,显然无力应对这一局面,只能将张飞的死归结为内部分裂,推给张飞的过于严苛对待属下,等到胜利之日,再为张飞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