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的故居位于金龙村,这个名字给人一种生动的想象,仿佛一条“金龙”飞跃而出,令人印象深刻。金龙村位于重庆市潼南县的双江镇,周围环境优美,是一个典型的山水相依的小村庄,四季如画,气候宜人,充满了自然的魅力。
他的故居被称为“四知堂”,这座房子建于晚清同治年间,历史悠久。其名字的由来源于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震四知”,这也是杨家文化中的一部分。所谓的“四知”,具体是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杨震担任东莱太守时,途中经过昌邑,昌邑的县令王密因为杨震的推荐才得以升职。为了表达谢意,王密夜晚带着金子来拜访杨震,但杨震对此非常愤怒,质问他为何不明白自己的为人。王密以为这是谦虚之辞,便说:“大晚上没人会知道。”杨震严词斥责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感到羞愧,带着金子悻悻而去。从此,这个典故便成为了杨家人的座右铭,也成为了许多杨姓后人的堂号。
“四知堂”作为杨尚昆的故居,已有百年历史。最初是杨尚昆曾祖父杨世绥的第二个儿子杨传魁的宅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尚昆的家族宅院渐渐显得不牢固,需要修缮。在这段修缮期间,杨尚昆的父亲杨淮清和妻子暂时寄住在四知堂,时值1899年,也就是晚清光绪二十五年。杨尚昆并未出生,当时正值社会动荡,盗匪横行,杨淮清决定留下来避难。
1907年8月3日,杨尚昆在“四知堂”的正厢房内诞生。虽然“四知堂”最初并非杨尚昆的家宅,但由于他在这里出生,这座宅子便成为了他的旧居。建国后,在1950年代,四知堂被收为公房,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然而,到了五十年代末,周围的农民为了炼钢铁,拆除自家的房屋,最终无奈之下搬进了四知堂,开始在这里安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四知堂虽然保留了些许原貌,但也经历了很多改造,部分地方甚至用石头和泥巴搭建了住房,增加了猪圈和厕所,院内的环境显得凌乱不堪。
2007年,国家拨款对四知堂进行了重新修缮,并于同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杨尚昆的故居。此后,在2021年7月,经过近三个月的升级改造,四知堂进行了再次的提升,全面焕然一新,并正式对外开馆。
如今,四知堂的展品多达460余件,全面展示了杨尚昆同志的生平事迹。故居总占地面积约8233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向东北,整体建筑风格典型的传统中式土木结构,融合了清末民初的建筑特色。
这座故居既具备民宅、府邸和庄园的多重功能,显示出清末时期建筑的独特风貌。故居内共有40个房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大前厅和正厢房,二者构成了整个故居的核心区域。大前厅和正厢房之间的天井是整个房屋的中心,而东西厢房围绕着天井,呈现出典型的四合院格局。除了四合院外,东西两侧还各自修建了东轩和西轩,并通过围墙隔开,形成了两个面积约150平方米的院坝。
在距离大前厅15米远的地方,设置了一座风火墙,用于防火。故居所用木材大多为柏木,部分区域还使用了红木、阴沉木和香檀木,屋内的雕刻也非常精致,门窗、梁柱和屋檐等地方都刻有喜鹊、仙桃、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着主人对福寿安康的美好期望。
故居的展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杨尚昆生平业绩》,其中展示了400多幅历史照片及近百件文物资料,生动展示了杨尚昆的革命生涯、留学经历以及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另一部分是《复原陈列》,主要展示了杨家家风,展品包括瓷器、文献仿制品和文献档案等。
四知堂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其日常经济来源依赖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管理团队由正式的事业单位员工组成,设有管理员和解说员,确保故居的日常运营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