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中国抗日战争时,人们常常联想到的英雄部队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东北抗联。然而,实际上在抗战期间,党直接领导下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共有四支。除了上述提到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华南抗日游击队,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华南抗日游击队是指抗日战争期间,在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岛等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各支队伍规模不尽相同,其中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规模最大,而琼崖纵队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由于这些队伍大多活跃在敌后,彼此之间的联系较为困难,因此这些游击队彼此独立作战,并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琼崖纵队
琼崖纵队成立于1927年,最初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成立的革命队伍,称为琼崖工农红军。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琼崖工农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由冯白驹担任队长。起初队伍规模较小,约有300余人。
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岛,独立队在琼山县(现海口市琼山区)展开了抗战的首场战斗。尽管由于装备落后、人数不足,独立队最终被迫撤入山区开展游击战。此后,琼崖独立队逐步扩大了根据地,积极组织反击日军的蚕食与扫荡。1944年,独立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冯白驹继续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由于琼崖纵队的根据地位于海南岛的山区,他们与中央失去了联系。直到1945年9月29日,他们才从缴获的报纸上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此时,琼崖纵队已经控制了海南岛三分之二的地区,队伍人数增加至7000余人,覆盖人口超过一百万。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的成立始于1938年,主要是在日本侵占广东后,为了进行敌后抗战,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联合组织游击队。1938年10月15日,东莞中心县委组织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王作尧任队长,成员以学生和青年为主,人数超过100人。同年12月,在惠阳淡水的周田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曾生任总队长,郑天保任副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队伍人数也在百人左右。
为了保持抗日统一战线,1939年,中央决定将这两支游击队与国民革命军合作,分别改编为第二大队和新编大队。至1939年底,队伍的总人数已达到700余人。1940年3月,国民党第186师及保安团的三千多名士兵对这些游击队发起进攻,使得两支队伍一度减至约100人,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屈服。曾生与王作尧继续带领队伍开展游击战争。
到1942年,东江纵队的人员已增至1500余人,活跃在广东的多个战区,屡次与日军、伪军展开激烈战斗,取得了大量胜利,并击毙包括长濑大队长在内的数百名敌军。此外,东江纵队还在香港进行了一系列营救行动,成功救助了八百余名知名人士,包括何香凝、柳亚子、矛盾等。随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重组,东江纵队在1943年正式成立,队伍发展至11,000余人,成为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他游击队
除了琼崖纵队和东江纵队,华南地区还有其他活跃的抗日游击队,如韩江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他们的存在牵制了大量日军,使得正面战场的抗日力量得以更好地发展。
战后发展
抗战胜利后,琼崖纵队继续在海南岛进行革命斗争,而广东、福建的游击队大多被整编并北上加入八路军山东军区,形成了两广纵队。在解放战争期间,这些游击队参与了鲁南、莱芜、淮海等重大战役,并在解放战争末期与第四野战军共同解放广东。
至1950年,琼崖纵队与第四野战军的第40军和第43军配合解放了海南岛。在全国解放后,许多两广纵队与琼崖纵队的干部脱下军装转入地方工作,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1955年,军队首次授衔时,琼崖纵队的庄田和马白山,以及东江纵队的曾生等人获得了将军军衔。
这些抗日游击队不仅在抗战胜利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