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首辅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尤其以张居正更为人所熟知。张居正于内阁任职长达十年,凭借其全力以赴的改革举措,使大明王朝在诸多方面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在明中期,还有一位内阁首辅,尽管名望不及张居正,却同样声名显赫。他就是商辂,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宽厚包容的胸怀而闻名,实乃一位难能可贵的贤臣。商辂先后在英宗、代宗、宪宗三位皇帝的朝廷中任职,官至内阁第一品大员,被誉为“三朝宰相”,他的声望持续不衰。
商辂出生于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在宣德十年(1435年)的乡试中,他以骄人的成绩获得头名,在正统十年(1445年)的全国科举考试中,他在会试和殿试中也双双取得第一名。在整个大明朝,如果从乡试、会试、殿试的角度来看,能够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的“三元及第”者,恐怕只有商辂一人,这一成就让他在当时的学术界中熠熠生辉。
进入仕途后,商辂的官运亨通。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之变突发,英宗朱祁镇被俘,权力转交给了郕王朱祁钰监国。在此关键时刻,商辂得到了阁臣陈循和高谷的推荐,顺利进入内阁,开始参与国家的重要决策。早早入阁的机会,显示出他非凡的才干和得到群臣的广泛认可。当明英宗被释回京之时,正是商辂等人奉命前往居庸关,负责接回被俘的皇帝。后来,明英宗复辟后清洗了一批顾虑重重的官员,虽然商辂并未遭到清洗,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再获重用。
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商辂被召回京城,宪宗下令他复职,重回内阁。商辂在上任后,首先提出了八项政策建议,分别涉及勤奋学习、采纳谏言、储备军事人才、强化边疆防御、精简冗官、设立义仓、尊崇先圣、以及广泛制定士法等重要方面。宪宗对此表示赞许,并悉心采纳。成化年间,尽管曾有他人对商辂进行诬陷,但明宪宗对此不予理会。正是在此期间,商辂得以重新得到重用,升任为内阁首辅,开始了他更为辉煌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