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六月,著名将领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在潼关战败,导致安史叛军迅速西进,兵锋直指长安。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虽然安禄山的南下攻势迅猛,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三天便宣告沦陷,但对于大唐帝国广袤的疆域而言,叛军所造成的威胁,尽管严重,却仍在可控范围内。
在河北,颜杲卿和颜真卿两兄弟毫不示弱,他们在叛军的腹地燃起了熊熊的反叛烈火。而在河东战场,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大名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接连打败叛军,稳住了大唐的北疆局势。特别是哥舒翰在潼关镇守,凭借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防线,始终未让叛军染指关中,长安得以保持安全。
然而,正当局势一片大好时,唐玄宗在宰相杨国忠的煽动下,做出了历史上最为昏庸的决策——下诏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东出潼关迎敌。结果,在灵宝之战中,唐军遭遇伏击,损失惨重,主帅哥舒翰被俘。潼关的失守,令长安东面失去了最后的防线,三秦大地一片危急。
这一噩耗迅速传入京师,朝廷和百姓皆感震惊。唐玄宗在绝望中,连夜携带杨贵妃及其亲信仓皇出逃,奔向西部的蜀地。京师告急、皇帝流亡;叛军西进、长安陷落。潼关失守,成了大唐帝国灾难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随之而来的战局急转直下。
李隆基从盛世天子的美梦中猛然惊醒,叛军的铁骑如潮水般涌向长安,昔日辉煌的“大唐盛世”即将褪去。长安的陷落,意味着唐朝的中心彻底失去控制,国家进入战火的深渊。
逃出长安后,唐玄宗的车驾狼狈至马嵬驿。因扔下妻儿,随行将士深感愤怒,最终爆发了兵变,愤怒的士兵处死了杨国忠,并强迫唐玄宗下令赐死杨贵妃。近半个世纪的统治结束,唐朝的政权彻底动荡。
此时,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保护,决定脱离父亲的影响,带领残兵北上灵武,最终于756年七月被推立为帝,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这一变化,迅速导致了唐朝政权结构的重组,李隆基被迫成为了一个孤独的流亡者,而新君李亨则开始了艰难的重整大唐的艰巨任务。
长安和洛阳是大唐的心脏,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要想恢复国家的统治秩序,收复这两座城市成为唐肃宗当务之急。如果无法收复二京,他的帝位将岌岌可危。而李亨也需要证明自己比父亲更加适合领导这片辽阔的土地。因此,西线的战斗成为了决定安史叛军最终命运的关键所在。而此时,远在河南的张巡,正在开始他的传奇篇章,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自叛乱爆发以来,叛军南下中原,河南的各州县纷纷投降。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带领数千官兵,毅然举起了反抗叛军的大旗。天宝十五年(756)二月,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而当地百姓趁机邀请张巡入城,准备共同抵抗敌人。
数日后,令狐潮带领四万叛军围困雍丘,并使用投石机猛攻城墙。面对困境,张巡带领士兵登城指挥,亲自点燃油草火攻敌军,并发起反击。敌军遭遇重创,雍丘守城成功化解了第一次危机。接下来的六十多天里,张巡多次出城骚扰敌人,利用夜袭和反击让叛军无法攻下雍丘。
然而,随着长安失守、玄宗流亡的消息传来,城中的官兵出现动摇。张巡当机立断,迅速处决了六名有意投降的将领,坚定了全城的决心。此举使士气恢复,但雍丘城内的资源日渐匮乏。于是,张巡想出了一个妙计,通过草人借箭成功补充了箭矢。
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张巡不分昼夜指挥防守,令狐潮多次撤军,但每次又卷土重来。最终,令狐潮的攻势被彻底击败,雍丘成为大唐反击叛军的重要堡垒。张巡的英名,也在这一战中广为传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雍丘城内的资源几乎耗尽,张巡被迫转移至宁陵继续抵抗。与此同时,安庆绪的篡位事件引发了新的战局,张巡再次被召集到睢阳,开始了更为艰苦的战斗。
睢阳的形势更加严峻,张巡虽率三千兵力进驻,但粮草紧张、兵力不足,面对叛军的十几万大军,城中的守军处境堪忧。但张巡决定坚守,并亲自指挥守军奋力抵抗,数次击退叛军的进攻。最终,他成功将叛军引入陷阱,以少胜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然而,叛军最终决定加大攻势,睢阳陷入了极为困境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巡决定采取极端措施,甚至用城内百姓作为“口粮”,以维持抗战。
到了十月,睢阳守军再无战力,叛军攻城的最后一击迫在眉睫。最终,睢阳破城,张巡虽被俘,但拒绝投降,英勇殉国,年仅四十九岁。张巡的壮烈牺牲,成为了抗争与忠诚的象征,在历史中永载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