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在北郊畅春园辞世。
微风拂过他的遗体,仿佛回到多年前他诞生在风雨交加的景仁宫时的情景。那时的风,依旧带着古老的味道,悄无声息地在空气中流动。
康熙选定的继承人是他的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称帝的雍正皇帝。
其实,胤禛能够登基,是一个意外,而且这个意外不只是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作为帝王之子,胤禛与其他兄弟的关系,远不像普通百姓家的兄弟那般亲密。皇族子弟之间的竞争,不是为了兄弟情谊,而是为了争夺权力,这一点在康熙朝体现得尤为明显。皇室内部的斗争,乃至后来的“九子夺嫡”,是当时的历史象征。
所谓“九子夺嫡”,是指康熙晚年时,九位皇子积极争夺继位。然而,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尽管表面上有九位皇子参与争夺,但康熙实际上拥有二十四个儿子,这些没有直接参与的皇子们并未袖手旁观,而是或依附于其他有力竞争者,或在幕后充当推手。最终,整个宫廷形成了复杂的权力网络,彼此间的合作与对抗,远非简单的“九子夺嫡”所能描述。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胤礽。但令人意外的是,康熙于一年后将他复立为太子。然而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礽再次被废除,这一次彻底被打入冷宫,终老在深宫之中。
爱新觉罗·胤礽曾是清朝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他的废除,标志着康熙对自己的亲情与理智之间的矛盾。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是康熙的首任皇后,她早逝后,康熙将更多的爱与关注倾注在这个失去母亲的儿子身上。然而,胤礽未曾珍惜父亲的宠爱,反而骄纵不法,屡次惹怒康熙,最终沦为终老幽禁的命运。
与后来的道光皇帝相比,康熙显得更加复杂。道光因其儿子奕纬品行不端而下令打死,康熙却在痛苦中选择放过了胤礽,虽然胤礽的行为毫无疑问值得惩罚。康熙在内心深处或许仍希望自己能够是一个仁慈的父亲,哪怕这意味着让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
随着原本钦定的太子失势,胤禛与其他皇子们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胤禛深知,要获得父亲康熙的认可,并非易事。若得不到父亲的喜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朝廷中争取支持,结交有力的盟友。
胤禛开始与年氏家族结盟。年遐龄是湖广的巡抚,他的儿子年羹尧以聪明才智被胤禛看作未来的得力助手。年家虽不庞大,但迅速与胤禛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且,年氏家族的女儿恰好到了适婚年龄,胤禛便决定迎娶她,年氏女成为了他的侧福晋。
尽管年氏婚后一直无法透彻了解胤禛,但她始终保持疑惑。如果胤禛无意争夺皇位,为何会与年家结盟,甚至娶其女为妻?然而,胤禛的行为依旧让她琢磨不透,他习惯于低调处世,静心研习佛道教义,修身养性,给人一种不争的印象。
事实上,胤禛深知,若想得到父亲康熙的偏爱,他需要让自己看起来如同一个远离权力斗争的隐士。尽管他表面上清心寡欲,背地里却依旧在暗地里积攒力量,默默准备着争夺帝位的机会。正如他自己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年羹尧在西北的军权支持下,胤禛也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此同时,胤禛结识了隆科多,后者与康熙有着亲戚关系。隆科多凭借自己与康熙的亲密关系,迅速在朝廷上获得了权力,成为康熙的御前带刀侍卫。
在年羹尧任职川陕总督之前的十年,隆科多在朝中风头正劲,官职也不断升迁。而他与胤禛的关系愈发密切,成为胤禛在宫廷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事实上,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曾为皇八子胤禩的支持者,甚至在胤禛的背后也能看到佟家的影子。
康熙的去世来得突然,没有预兆。在康熙死后的当天,唯一陪伴在其身边的,是隆科多。虽然康熙没有留下明确的遗言,但隆科多凭借自己与皇帝的关系,宣布了康熙的遗诏——将帝位传给雍正皇帝胤禛。
康熙皇帝的遗诏公布后,引发了京师的轩然大波。尤其是十四子胤禵,他素有军功、威望很高,被认为更有资格继位。胤禵甚至计划在西北建立更大的军功,然而,由于年羹尧在西北的权力,胤禵很难有所作为。
随着隆科多的权力不断加深,胤禛的继位几乎已经不再受到挑战。最终,胤禛成功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新帝。
这一过程中,胤禛显示了自己的韬光养晦,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等待机会,而当机会来临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在之后的十三年里,胤禛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打击腐败、剿除恶吏、整顿朝政。尽管他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他从未感到后悔。
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因罪被赐死;雍正五年(1728年),隆科多被永久监禁。那个曾与胤禛结婚的年氏,也逐渐与曾经的丈夫疏远,最终只成为了雍正的一位妃子。
然而,即使身处高位,胤禛的身份和他曾经的柔和、低调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郎胤禛不再是那个温文尔雅的皇子,而成为了大清的皇帝——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