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这一表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标明东方的起始点为长安或洛阳。然而,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常常令人生疑:既然起始点是长安或洛阳,那为何又用“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来表述呢?
事实上,丝绸之路从2006年申遗时的正式名称便是“起始点——天山廊道的路网”。这一名称的延续并非偶然,而是为了体现丝绸之路的广泛性和其始发地的历史地位。
一、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实际的商贸状况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约在中国夏朝时期,考古学家便在西域发现了来自中国东南海域的贝壳,这表明古代的丝绸之路已初现端倪。公元前126年,张骞自西域归国,向汉武帝报告,他在大月氏国见到了从四川带来的邛竹杖和蜀布,觉得非常奇怪,然而当地人解释说,这些物品源自印度的贸易。这个历史事件表明,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中国与西域之间就已有贸易往来,这条早期的“丝绸之路”可追溯到更为古老的时期。
张骞的西域之行被赋予了重要的官方意义,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使命,也是为了推动更广泛的物资交流。然而,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更多是民间交易的产物,且受到匈奴威胁和汉匈战争的制约,导致了大规模的贸易未能完全形成。直到公元前60年,西汉击败匈奴并设立西域都护府后,丝绸之路才真正畅通起来,贸易逐步走向常态化,延续至西汉灭亡。
二、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复兴与扩展至罗马的商贸状况
西汉灭亡后,丝绸之路一度中断。直至东汉建立后,公元73年,窦宪战胜匈奴并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才开始复苏。此后,东汉的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班固积极推动西域外交,派遣甘英使者深入西域,最终抵达波斯湾的西海岸,成功联通了罗马与洛阳之间的贸易,标志着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展。
此后,数百年来,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络绎不绝。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政权都非常重视丝绸之路的商贸作用,洛阳成为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西晋时期的“过所”通行证,展示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庞大规模。例如,西晋政府曾为商人发放“过所”,其中一份记录显示:“口人三百一十九匹,今为住人买采四千三百二十六匹”,这里提到的“三百一十九匹”可能是马匹或骡子,而“买采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则指代彩色织物,体现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公元439年,北魏出兵讨伐北凉并摧毁其控制的河西走廊,表明北魏政府极为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洛阳不仅有专门接待西域和罗马商人的“蜷蝼馆”,还有供外国商人交易的“四通市”,可见当时丝绸之路贸易的盛况。
三、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隋朝文帝时期,由于西域与中原的隔绝,丝绸之路的通行一度中断。直到隋炀帝亲征并彻底打败吐谷浑,西域才重新与中原连接,丝绸之路再次畅通。此时,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城市。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迎来了辉煌的高峰。从640年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开始,丝绸之路经历了近百年的通畅,洛阳和长安共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尤其是长安的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略微超越了洛阳。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丝绸之路的通道被封锁,导致交通断绝,杜甫诗中便描述了这种困境:“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数年逆气路中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四、为何西安最终超越洛阳
今天,关于丝绸之路的地图几乎都将西安作为东方起点,而洛阳的地位则被忽视。这一转变主要归功于西安在丝绸之路申遗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西安不仅成立了“国际古遗迹理事会国际保护中心”,在申遗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而且该中心的经费大多由西安市政府提供,显示出其在丝绸之路申遗中的突出贡献。
相比之下,洛阳虽然在丝绸之路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申遗中并未得到同等重视。洛阳的文化遗产点仅包括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而西安则拥有更多、更具历史价值的遗址,如未央宫、大明宫遗址、大雁塔等。因此,西安最终主导了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并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地位。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焦点和分布。无论是西安的开创性作用,还是洛阳对丝绸之路贸易的扩展,都为这条古老的商贸路线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