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6年6月6日,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在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后,最终去世,留下了一段令人称道却也饱受争议的历史。而在他去世之后,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成为了各方势力竞逐的焦点,纷争不断,局势复杂。
在袁世凯在世之时,他倾尽心力将北洋军阀打造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在中央政府中积极扶植北洋派系势力,可以说,北洋派系在袁世凯手中无论从实力上还是势力范围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按理说,袁世凯去世后,继任总统的应该是北洋派系的人物,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变化——继任者竟是黎元洪,一位完全不属于北洋派系的人物。
那么,北洋派系为何会失去这一重要位置呢?
根据当时的形势,争夺总统之位的势力主要分为三方:
首先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的副总统黎元洪;
其次是北洋派系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国璋,后来成为直系军阀的首领;
最后是同为北洋派系、后来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
我们不妨对这三方势力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黎元洪的优势主要来自其副总统的身份,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黎元洪作为副总统,理应顺理成章地继任为大总统。实际上,这种“法理优势”使得黎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最有资格的总统人选。然而,黎元洪的劣势则十分明显,他并没有实际的军权,背后也缺乏强大的支持网络,这使得他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正因为如此,黎元洪在副总统任期内,往往只能依附于袁世凯,无法独立做出重大决策。
而冯国璋,作为北洋三杰之一,凭借其在军事上的深厚背景,堪称是实权派人物。他并不像段祺瑞那样长期担任中央职务,冯国璋在地方上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袁世凯集权后,冯国璋坐镇长江一带,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基地。南方军阀的利益受到了袁世凯集权政策的威胁,因此冯国璋也在南北战争中成为了一个关键角色,形成了与南方军阀的对立。然而,冯国璋的劣势在于,他长期未在中央任职,导致他在政治领域,尤其是在文官力量方面的支持较为薄弱。因此,冯国璋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背景,但却难以获得足够的文人支持。
相比之下,段祺瑞的优势则在于他在文武方面的综合实力。段祺瑞长期担任中央职务,并且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积极反对袁称帝,表现出相对清明的政治立场,赢得了不少政治资本。段祺瑞的军事背景同样不容小觑,他从早年便开始接触军事,参与过北洋军的训练工作,培养了一批北洋军的核心将领。然而,尽管段祺瑞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由于他长期担任中央职务,他并不像冯国璋那样掌握实际兵权。这导致他在军事斗争中的不利局面,当他企图利用各地军阀时,除了自己的心腹军队外,许多地方军阀并不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通过对这三方势力的对比分析,黎元洪的优势显得相对微弱,无论是从军事实力还是政治支持上,都无法与冯国璋和段祺瑞相比。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最“弱”的人物黎元洪,却成功地成为了袁世凯去世后中华民国的第二任大总统。那么,黎元洪为何能逆袭成功呢?
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南北军阀之间的深刻仇恨。自袁世凯通过诡计坐上总统宝座,南方军阀就开始公开反对北洋军阀,尤其是在袁世凯进行一系列集权行为之后,南方军阀开始响应孙中山的护法运动,进行抵抗。这使得南北军阀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紧张。袁世凯去世后,南方军阀坚决反对由北洋军阀继任总统,渴望在总统职务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二是北洋派系内部的不团结。冯国璋和段祺瑞虽然都是北洋军阀的核心人物,但二者关系并不和谐,政治立场各有不同。袁世凯去世后,由于冯段之间的矛盾,北洋军阀内部迅速分裂,互相攻讦,甚至在争夺总统职位时,冯国璋和段祺瑞都倾向于让黎元洪这个较弱的候选人继位,作为妥协的结果。黎元洪的非北洋军阀身份也使得南方军阀在面对他时没有太多的敌意,因此各方势力的妥协,最终使得黎元洪顺利登上大总统的位置。
因此,黎元洪的上位,并非完全是个人实力的体现,而更多的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在这场政治博弈中,黎元洪的确未能获得实权,身后有诸多掣肘,尤其是段祺瑞,他对黎元洪的态度一直不太友好,屡屡公开与其对抗。因此,中华民国的政坛从来没有过宁静的时期,政权更迭时常伴随着纷争和血腥斗争,局势波诡云谲,难以预料。
最终,黎元洪成为了中华民国第二任正式大总统,段祺瑞则屈居总理,冯国璋被补选为副总统。黎元洪的上位,注定了民国政治的动荡不安,也为后来的政变与战争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