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这一选拔人才的高效机制持续了千余年,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最主要方式,也为社会底层人民提供了有限的阶层上升通道。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氛围。
直到民国以前,各朝代的士人都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信条。为了追求金榜题名,他们往往在求学道路上历经数十年的艰苦磨砺,愿意忍受寒窗苦读的孤独与辛劳,最终实现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宏大梦想。许多人为了赢得一纸功名,甚至采取了极为隐秘的手段,比如将小抄藏于衣物中、通过贿赂考官等方式,这些手段在当时屡见不鲜。清朝康熙年间,便有一位考生通过一种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获得了皇帝的青睐,并因其独特的行为方式获得了“史上最能吃的状元”的称号。
康熙三十六年春季,紫禁城的殿试会场上迎来了一位体型高大、身形肥胖的考生。怀抱着一个麻袋,他在四月的暖风中,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地走进了考场。这个考生便是李蟠,他的出场自带一份特殊的气氛。李蟠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勤奋好学,立志继承祖辈的荣耀。尽管他已经年过四十,但多年的努力终于让他从江苏徐州走到了皇帝的面前,实现在京城参加殿试的梦想。
当考官在例行的搜身检查时,发现他手中的麻袋鼓鼓囊囊,充满了疑虑,立即命令他打开麻袋,检查是否携带了小抄等违禁物品。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麻袋中并非藏有任何纸条,而是装满了饽饽,竟有三十六个之多!在古代的殿试中,考生们是可以携带干粮进场的,因为殿试通常会持续一天。然而,由于考场中如果有考生因生理原因而去大号,会被视为对圣人的不敬,因此大多数考生通常只是带一些简单的食物,不会带得太多,以免影响考试。然而,李蟠却不同,他的麻袋里几乎装满了食物,看上去就像他打算在考场上住上几天一样。对此,李蟠却辩解说,这只是他的正常食量。
李蟠的举动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到诧异,但没有人预料到,最终这样一位能够吃下三十六个饽饽的“饭桶”,居然能够成为当年状元!正如前文提到,李蟠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祖父李向阳曾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也曾在南明弘光年间担任拔贡。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李蟠从小便沉浸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才华出众,博学多才。他的学识深厚、才情出众,毫无疑问,完全是当年科举考试中的一匹黑马。
然而,纵使他天赋异禀,李蟠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思维反应不够迅速,写作速度较慢。对此,李蟠非常清楚,也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为了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意外,特意在殿试前模仿新娘上轿前的传统,一口气吃下了十几个鸡蛋,以防止考试过程中上厕所。而那三十六个饽饽,除了满足食量,实际上也是他为了保持专注、减少体内水分的妙计。
试想当时的殿试现场:在庄严肃穆的太和殿前,考生们齐齐坐在主考官面前,聚精会神地答题。考场内一片寂静,只有一个身形庞大的考生,一边吃着饽饽,一边埋头答题的场景显得尤为另类。这种画面无疑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李蟠是否也像古代书法大师王羲之一样,专注到连墨水都可能沾到饽饽上。
经过如此细致的准备,李蟠原本应该信心十足,但在考试结束时,当其他考生陆续交卷离场时,李蟠依然满头大汗地奋笔疾书,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监考官看到后,不禁上前催促他加快速度,没想到李蟠竟泪流满面,向考官哀求道:“这关乎我毕生的事业,求您不要催促我,若有成就,必定报效国家!”他的坚持打动了监考官,最终同意延长时间,并为他点燃了几根蜡烛。最终,李蟠完成了考试,并且第二天早朝时,康熙听说了李蟠带饽饽参加殿试以及他延后交卷的事情,认为李蟠是一个心思缜密的苦学之士,便没有追究他携带过多食物的违规行为,并且在评分时对他的文章特别重视。
李蟠的文章文采斐然,字迹工整,内容有深度、见解独到,加上其家族的显赫背景,康熙更加欣赏他,最终将他的名次从一甲第三名提升至一甲第一名。于是,李蟠如愿以偿,成了状元,并因其杰出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个性,获得了康熙的青睐,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然而,随着名声的鹤立鸡群,李蟠也不免遭遇了他人的嫉妒与非议。与李蟠同届的探花姜宸英,因不满李蟠通过在考场吃饽饽来吸引皇帝注意,便创作了一首诗讽刺他: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这首诗讽刺了李蟠,令“饽饽状元”这一名号迅速传遍了京城。但李蟠此时正沉浸在科举成功的喜悦中,并未太在意这些闲言碎语。
然而,命运往往难以预料。李蟠在风光无限的科举成功后,却在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磨难。